34、宜昌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宜昌市“互聯網+醫療健康”一期項目【CHIMA2018案例分享】
提交單位:宜昌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01
案例名稱
宜昌市“互聯網+醫療健康”一期項目
02
參評單位全稱
宜昌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03
案例簡介
宜昌市“互聯網+醫療健康”一期項目是宜昌市衛計委和騰訊公司響應國家《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的號召,結合宜昌市本地人口健康情況,共同打造面向宜昌市民的一項全民醫療健康工程。該項目基于宜昌市智慧城市良好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聚焦宜昌市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運用小程序、可視化以及AI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實現全域醫療資源的互聯互通以及線上線下健康服務精準化、智慧化和一體化,探索實現城市級的互聯網+醫療健康。
項目整體運轉原理如下圖所示:
健康評估模型如下圖所示:
04
該案例解決的主要問題或者創造的價值:
(1)一卡通行。提升服務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以電子健康卡(虛擬卡)作為創新載體,以身份證為統一索引,集成宜昌市市民卡、社保卡、健康卡和就診卡,實現區域醫療資源互聯互通以及跨院就醫。
(2)精準就醫。提升就醫體驗,優化資源匹配。
以微信小程序作為入口,通過騰訊睿知醫療ai引擎,幫助患者更快更準確的識別疾病并推薦最優就醫路徑。
(3)健康管理。動態健康監測,智能健康干預。
以健康檔案為應用基礎,通過人工智能建立健康風險評估模型,借助用戶畫像實現區域慢病、孕產婦以及兒童等不同人群的健康精準照顧以及個性化健康干預。
05
案例應用場景描述:
場景一:服務觸手可及
宜昌市民日常生活中,在城市的醫院、商場、寫字樓、公交站臺等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快捷的通過微信小程序綁定電子健康卡,并且享受電子健康卡提供的院內就醫以及院外健康管理等各類服務,有效降低用戶使用門檻以及服務推廣成本,真正實現智慧服務觸手可及。同時,綁卡以及用卡過程利用人臉識別以及OCR識別技術確保用戶隱私安全。
場景二:疾病精準就醫
宜昌市民生病就醫時,可以很方便的通過小程序或者醫院服務號快速精準就醫,緩解患者掛錯科、亂就醫,醫院專家看診效率低等問題。
主要包括3類常見場景:第一,針對“知癥不知病”,例如張女士:“孩子腋下有硬包是什么病,該掛哪科”;第二,針對“知病不知科”,例如李小姐:“寶寶甲溝炎該掛哪科”;第三,針對“直接找醫生”,輸入醫生姓名即可直達該醫生掛號,幫助有需求的患者快速找到醫生,同時騰訊睿知還能識別初診和復診患者,為復診患者推薦同一醫生,提高就醫效率和體驗。
場景三:健康精準管理
宜昌市民日常生活中,可以方便快捷的通過手機和PC端快速完成健康智能評估和精準干預。
主要包括3類常見人群:第一,針對慢病人群,幫助中老年人提升健康管理意識,培養良好健康管理習慣,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健康評估、名醫課堂、智能科普以及智能隨訪;第二,針對孕產婦人群,幫助孕產婦方便就醫以及科學管理孕期健康,例如在線建檔、產檢提醒、孕期報告、健康評估、孕期科普等;第三,針對兒童,幫助父母科學管理兒童健康,例如電子健康卡關系綁定、健康評估、疫苗接種提醒等。
06
案例應用范圍及預期效果
(1)全市上線電子健康卡,真正實現跨院就醫,一卡通行
宜昌市以“宜健通”小程序為載體有效實現市民卡、社保卡、健康卡和就診卡的多卡合一,服務宜昌市市民卡所有發卡用戶約80萬人,覆蓋宜昌市所有醫療機構,真正實現跨院就醫,一卡通行。宜昌市民可以憑借微信小程序中的電子健康卡,在宜昌市內所有醫院無卡就醫,大大的節省了患者就醫時間以及醫院線下窗口壓力。
(2)試點醫院上線智能分診服務,實現AI導航,精準就醫
宜昌市衛計委牽頭,在中心醫院、市一醫院以及婦幼保健院率先試點騰訊睿知醫療引擎,在電子健康卡基礎上賦予醫院AI能力,目前疾病判斷準確率94%,醫生推薦準確率96%以上。在病種覆蓋上,疾病預判能力現擴大至23個學科,3000多種疾病,主要在全科領域。未來將圍繞醫院專科科室上線“精準預約”服務,根據醫院患者的歷史檢查結果,以及外地患者拍照上傳的報告,智能預判病情,以病情優先為原則,為疑難雜癥、重癥、疾病患者開通專屬預約通道,還能識別就醫需求,為需要預約檢查、住院的患者提供快速通道。
(3)全市上線慢病管理服務,實現健康評估、精準發現、精準跟蹤,精準服務
健康評估。通過健康評估模型,精準推薦健康管理知識,推送個人健康風險評估問卷,居民通過手機或者PC填寫問卷開展健康自評估,再結合市民就診醫療和體檢信息,生成個人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并根據患者評估結果,實施健康知識的個性化推送。首期上線慢病精準管理服務。
①精準發現。通過慢病智能監測報告,有效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發現登記率,規范疾病診療流程,患者信息經過網格人口庫的比對,信息基本信息更加準確。截止到2017年底,自動監測報告覆蓋了宜昌城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自動監測報告城區高血壓患者82863例、糖尿病患者19001例,城區高血壓、糖尿病發現病例登記報告率達100%。
②精準跟蹤。通過自動分揀調度與慢病空間地理系統,基層實時掌握轄區內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數,實現動態跟蹤管理,有效提高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隨訪管理率。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通過自動分揀調度系統,分揀高血壓患者57053例、糖尿病患者12621例,基層醫療機構接收管理高血壓患者30881例、糖尿病患者6840例,接收管理率分別達到54.13%和54.20%。
③精準服務。社區慢病管理隨訪中,慢病管理移動客戶端的應用,加強了患者隨訪管理的及時性,提升了社區隨訪管理效率和數據收集效率;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的應用,加強了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搭建了患者與社區隨訪管理醫生聯系的橋梁;“市民e家”的應用,搭建了慢病患者健康教育互動平臺,促進慢病患者行為方式的改變;輔助診療系統提升了基層全科醫生的診療能力,服務手段增強,為患者提供精準的、個性化的診療服務。
07
項目未來規劃以及行業價值
(1)以信息采集為服務驅動,推進智能穿戴設備應用,促進醫療健康數據與社會數據的深度融合,結合個人電子健康檔案與個人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數據,開展動態、分類、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與干預。
(2)以健康評估為服務入口,依托健康風險評估AI引擎,構建多種疾病預測模型,逐步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3)以創新應用為服務手段,探索慢病管理長處方與電子藥盒管理系統,加強慢病診療的就醫管理和精準控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