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北大醫療互聯網醫院【CHIMA 2018 案例分享】
CHIMA 2018 醫院互聯網應用典型案例推薦
案例提交:北大醫療集團
一、案例概要
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患者提供安全適宜的醫療服務;鼓勵醫療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鼓勵醫療機構之間開展預約診療、雙向轉診、遠程醫療等服務。
本案例充分發揮北大醫療集團優勢,面向健康醫療機構的醫生和藥師、廣大具有健康醫療服務需求的人群以及服務過程監管角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基于互聯網鏈接特性下的醫療服務模式的創新,并旨在解決以下兩個核心問題:
1)、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形成集團醫聯體及區域醫聯體網狀架構。北大醫療建立了以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為龍頭、覆蓋全國的綜合醫院和專科醫療服務網絡,擁有3家綜合醫院、6家專科連鎖機構,同時,各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通過平臺鏈接當地的醫聯體機構,體系化的快速推進及復制機構之間的協同、將醫療資源上下貫通,實現根據患者病情完成網狀醫聯體內最優路徑的會診及轉診、構建“重癥上轉、康復期及慢病穩定期下轉”的有序分級診療格局。
2)、建立“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優質醫療服務體驗。通過互聯網等技術,開展健康管理咨詢、慢病宣教與管理、藥師在線用藥指導等醫患溝通服務;同時核心醫療機構的醫生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遠程醫療、極速問診、綠通轉診的在線支持,并支持患者授權同意下的診療數據的互通共享。在北大醫療互聯網醫院平臺為旗下各醫療機構提供患者移動端功能植入,通過移動端串接診療流程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二、 服務對象
本平臺服務于健康醫療需求的人群的微信,包括各健康醫療機構服務的人群;北大醫療集團健康醫療機構及醫聯體機構的醫生、藥師、技師及護理人員;基于線上服務模式,所涉及的運營人員、客服人員,以及醫療服務過程監管人員。
本案例的核心功能是通過微信端、PC瀏覽器端與APP端為醫護人員、健康醫療需求人員以及運營人員三方提供醫患溝通、服務運營、診療服務支持的新渠道。
三、服務內容
配合國家醫改政策,以促進醫療供給資源流動,全面賦能醫療資源、優化醫療機構服務流程為目標,北大醫療集團踐行互聯網+戰略,探索打造醫療場景互聯化應用功能,從院內到院外,建立O2O服務模式。根據不同用戶需求提供的服務內容如下:
-
針對患者、有健康管理需求的用戶人群:平臺提供全科醫生咨詢、專科醫生咨詢以及用藥咨詢服務。在不同的咨詢服務場景中,醫生咨詢的側重點也會不同,也更會有針對性地為患者解決健康困惑。例如全科醫生咨詢主要提供體檢健康報告解讀、化驗報告分析、就醫指導等服務;專科醫生咨詢面向有明確就醫診療需求的患者,醫生可持續跟蹤患者院外病情變化,提供康復、治療咨詢;用藥咨詢則由醫院藥劑科藥師主要為聯合用藥、特殊人群、慢病等各類患者提供專業用藥指導建議。其間,如醫生判斷有就診需求可代為其預約,患者也可通過掃描醫生二維碼,一鍵關注醫生,持續與醫師線上溝通,并可自助預約其門診號;患者可在線查看其在院就診記錄、體檢報告、線上咨詢記錄。
-
針對集團機構:
第一,隨著集團信息數據平臺的搭建,逐步集成集團下轄機構的患者數據、健康診療數據,確定患者唯一身份識別標識,作為診療數據流轉閉環的基礎。支撐醫生在線上平臺,看患者在集團醫院就診記錄。
第二,作為健康信息服務平臺,為集團醫院提供微信服務端的線上咨詢、慢病管理功能。另外,平臺支持以集團醫院為中心機構,連接其醫聯體,提供雙向轉診、遠程會診、極速會診服務;提供對外標準傳輸接口,力求打通就診數據信息,實現基層首診數據隨患者上轉,治愈轉歸后數據隨患者下轉,形成連貫診療數據閉環。如對接機構不具備系統級對接,轉診醫生也可以直接登錄集團平臺查看轉診狀態、診療情況、以及下轉計劃。除此之外,集團自身多業態的醫療機構也形成了集團內的醫聯體,平臺支持集團醫療機構間的轉診、會診以及專科協同。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網狀機構服務模式。
第三,通過搭建集團檢驗診斷中心平臺,為中心醫院檢驗科針對外部送檢委托機構的外送樣本,完成從送檢申請、物流追蹤到報告發布回傳的全流程系統跟蹤管理服務。 -
針對集團醫聯體服務機構:基于醫聯體機構診室無外網及無專線聯通情況下,通過集團網絡安全技術保障,為醫聯體基層機構提供在醫生APP端和電腦PC端的簡便轉診功能、在線極速會診、遠程會診功能。
-
針對商保公司:為集團醫院簽約的商保公司提供統一的商業健康保險快賠解決方案以及接口服務,通過集團商保結算平臺,實現商保患者的結算數據與保險公司保險理賠數據按需同步,反饋保險公司核賠信息,結算賠付。
四、關鍵技術
北大醫療互聯網醫院依托三端開展業務:患者通過集團平臺微信服務號或接入醫院微信服務號選擇業務入口和與醫生溝通;醫生通過移動端APP或PC端B/S架構頁面響應需求訂單和開展圖文對話、視頻通信等業務;運營人員通過PC端B/S架構頁面管理產品策略、服務流程和醫生資源。
PC端、微信端前端頁面及特性均以ES6標準構建,在特定設計場景中向下兼容低標準;與后端接口部分由REST API全面切換為GRAPHQL API,降低了前端結構化參數、前端數據形式定義、后端資源模式定義工作量;服務端基于NODE.JS開發,為高響應性、大吞吐量的業務模式提供分布式應用服務器支持;APP端采用React Native架構開發,以滿足大部分場景下一套代碼同時兼容Android/IOS等不同操作系統平臺的需求,降低原生APP開發工作量,同時提高前端開發人員的可復用性。
在整體方案設計中也極為注重數據層面的集成與統一,構建了基于HL7 V3消息標準模型和CDA標準規范的集團信息集成交互平臺。信息交互平臺集成了醫療集團客戶關系管理(CRM)、患者主索引管理(EMPI)、主數據管理系統以及資源管理系統的信息交互,實現了患者統一身份管理,整合集團客戶信息,術語及字典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進而達成院間信息的全面集成共享,提升集團內整體信息交互水平。
五、成果分享
自上線以來,充分發揮集團醫院平臺優勢,改變傳統條線分割、煙囪林立的業務服務模式,打通各個醫療服務機構的系統接口,實現跨機構、跨地域的業務聯動模式和全程管理的協同服務模式,發揮優質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提高優質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的同時,極大的整合了醫療資源。
-
圖文咨詢業務成果:針對不同患者咨詢需求,形成以就醫導診、體檢報告解讀為主的全科咨詢服務,以及以院后指導、診前咨詢為主的專科咨詢服務。通過互聯網連接方式,完善院前與診后的就醫服務,也為看病難、急病亂投醫的患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與醫生溝通的渠道。
-
用藥咨詢業務成果: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藥劑科積極打造線上藥師服務團隊,經過考核確定了9人用藥咨詢隊伍,設立不同用藥領域擅長方向,明確線上服務職責。其憑借用藥咨詢服務在“第三屆要學服務創新大賽”評選中,獲得互聯網+醫院業務系統深度整合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獲得大賽三等獎。
-
轉診業務成果:在上轉過程中,為解決社區基層醫生通常受到與醫聯體機構無專線,本地內外網隔離的困擾,特利用二維碼高密度、高信息含量的數據便攜特性,自主研發了名為“轉診助手” 小工具,即將其安裝在社區醫生本地電腦上,通過后臺抽取本地系統中的轉診患者信息,并編碼轉化成二維碼。在給基層醫生用的轉診APP中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帶入轉診信息,免去醫生重復錄入的工作,形成了一套獨特轉診新方式。
-
檢驗中心平臺成果:已打通以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魯中醫院為核心醫療機構的實驗室業務系統接口,實現送檢機構外送樣本的閉環管理和臨檢中心外送樣本的閉環管理,不改變原有本院樣本檢測習慣,簡化跨機構樣本檢驗流程,提高樣本檢測安全性、高效性、穩定性,形成中心機構檢驗與送檢機構信息共享和臨檢服務協同的互聯互通新業務模式。
六、經驗教訓
北大醫療互聯網醫院項目經過反復論證、模式探討,明確了項目整體功能架構以及發展方向,但也仍處于在新技術下新模式不斷探索。現階段業務僅在咨詢方面深度挖掘患者需求,隨著大數據應用、AI、醫療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相關出臺政策逐步明朗,線上服務與線下診療的劃分將會清晰,線上服務的深度、廣度也可以更加明確。
在調研醫療服務互聯網化實現方式的同時,體會到更應注重對醫療數據的收集分析利用的探索。為患者量身定做健康檔案,涉及從體檢到掛號再到診療的就醫全流程的患者數據。上線移動端轉診平臺、移動端視頻會診等多種服務模式,在試點推廣的過程中,根據患者、醫院、科室、醫生的反饋不斷進行調整實施。
七、未來展望
將會探索更多與新技術結合的領域,例如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線上咨詢回復內容處理分析,形成結構化數據、咨詢小節等。另外,后續產品緊密定位于“互聯網+醫療”目標,逐步深入挖掘用戶健康痛點,加強融合,優化醫、藥、險三方交互環節,例如復診線上處方及藥品配送流程、與商業保險做更方便的接入方式、推進線上申請單化驗單開出、醫療機構之間完成互認等。針對患者實現診后隨訪、打通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化,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服務及更方便的就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