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北醫三院:開展線上咨詢服務 創新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 【CHIMA2018 案例分享】
一、 案例概要
患者、醫生、醫院三方迫切希望通過互聯網平臺解決以下問題:1為患者與醫生建立更便捷、更靈活的溝通新渠道,減少不必要的來院就診;2高效利用醫生碎片化時間,拓展服務半徑,提高診療效率,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3發揮優質資源下沉,利用專家優勢,解決看病難題,提升診治水平。
本案例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并依托實體醫院搭建線上醫療服務平臺,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以線上一對一咨詢服務為主、支持圖片、文字等醫患溝通方式,提供語音回復、贈送回復、快捷回復等特色功能。使公眾居家就可獲得醫院專家的直接問診服務,足不出戶完成疾病健康等問詢服務。技術路線采用醫院集成平臺及數據中心,利用手機APP為醫生提供在線復診預約掛號、患者病歷共享查閱、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功能。通過互聯網平臺在全國范圍內對疑難雜癥進行疾病精準分流,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有效降低“小病跑大醫院”的概率,足不出戶與大牌專家一對一交流,緩解醫院人流量大,節省患者交通經濟成本496萬元,節約來院及等候時間9120小時,解決外地患者就醫難題,有效達到以時間換空間的目的。
二、 服務對象
三、 覆蓋范圍
1、案例參與人員范圍:院長及分管院長、信息管理中心、門診部、醫務處、財務處、經營管理辦公室、各臨床科室專家、線上服務的公眾人群。
2、信息系統打通范圍: 院內業務系統與院外應用基于平臺互聯互通,解決共享調閱信息共享,資源整合。
(1)集成平臺:HIS、LIS 、RIS、 PACS 、EMR等院內系統與線上應用通過HL7 v3格式發送至集成平臺,與院內業務系統交互。通過集成平臺獲取線下已就診患者的個人基本信息、既往就診信息、及號源信息等,實現患者在線就醫卡綁定、醫生線上預約掛號、繳費退費、財務對賬等模塊。
(2)數據中心:對接數據中心,獲取患者電子病歷相關數據以及各醫技檢查信息,實現既往病歷及檢查檢驗結果在線共享調閱查詢。
(3)短信平臺:用于患者線上注冊、醫生認證登錄、醫患用戶密碼修改。
3、服務用戶人群范圍:面向社會公眾及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面向我院的醫生用戶以及醫務管理人員。
4、就診流程涉及范圍:適用于全國尤其是外地初診患者問診咨詢,復診患者預約下次就診,診后在家用藥指導,病情變化咨詢、治療方案疑惑解答等,覆蓋診前、診中、診后各流程。
四、 服務內容
1、服務患者:面向社會公眾及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開通包括用戶注冊登錄、密碼管理、就診人管理、科室及醫生信息查詢、圖文咨詢、語音溝通、訂單提交及取消、微信支付、檢驗檢查結果查詢、訂單管理、我的預約、訂單評價、消息中心、用戶反饋、售后處理等功能模塊。
2、服務醫生:面向我院醫生用戶,提供圖片、文字及語音等多種方式在線回復,支持消息撤回、復制及收藏、快捷回復,消息離線推送提高系統易用性,還支持醫生在線調閱當前咨詢患者既往病歷、檢查檢驗結果,輔助醫生做出科學診斷,并可根據需要為患者在線預約掛號以及免費贈送回復次數。為避免占用醫生過多的精力,增加在線實時接單控制開關,支持醫生自主設置當前時段是否接單以及每日最大接診數,同時針對醫患溝通的時間及次數均進行了規則設定,訂單48小時有效,累計回復3次后訂單自動結束,超期未回復自動退費。并開通個人中心、工作量統計及評價管理,方便醫生隨時掌握工作情況。
3、服務管理:建立在線醫療服務監管機制,數據全程留痕,可查詢、可追溯,滿足醫務管理監管需求。加強患者電子病歷數據在線查詢和規范使用,僅限咨詢過程中由當前醫生調閱。嚴格保護患者隱私,實現截圖水印處理。推行在線知情同意告知以及實時消息提醒,明確咨詢過程當中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注意事項,進一步防范和化解醫療風險。實行醫生身份實名認證機制,系統登錄時需使用授權管理下的醫生本人手機號短信驗證碼。
五、 關鍵技術
2、DB數據存儲:數據庫采用Mongodb,是一種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儲的數據庫,具備高性能、易部署、易使用,存儲數據方便的特點。
3、前端UI實現:前端及移動端采用了響應式編程框架React\ReactNative,是目前業內比較流行并認可的跨平臺的UI框架,一套代碼運行多個平臺,極大的提升了研發響應速度。
4、網絡配置:采用內外網防火墻DMZ方式,通過虛擬地址映射轉換技術、端口訪問控制及安全訪問策略等多種措施,確保內外網數據安全交互,打破了內外網壁壘。針對移動安全防護,建立了移動安全平臺,在移動端通過安全沙盒技術,配合平臺安全策略,實現移動端數據防泄漏服務。
5、隱私保護:醫患交流時,在交流頁中顯示水印標識、提醒醫患雙方注意隱私保護、不要隨意截屏外流敏感數據。
6、系統架構:線上醫療服務基于已經投入使用的集成平臺及數據中心進行構建。該集成平臺基于ESB服務總線及MQ消息機制、采用SOA架構體系,并在平臺之上構建了全量實時數據中心,采用Hadoop、Hive、Spark Streaming等大數據技術,對數據進行集中存儲、統一管理和高效計算。線上醫療服務平臺以此為基礎實現線上線下數據融合利用,為互聯網上海量用戶提供了多并發、高性能、快速響應的數據計算及傳輸能力。
六、 成果分享
通過APP實現線上圖文咨詢,建立患者與醫生便捷、高效、專業的溝通新渠道。除支持圖片、文字等傳統醫患溝通方式外,還提供語音回復、贈送回復、快捷回復、消息撤回、
意見反饋、售后處理等特色功能,線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同時提供預約線下號源。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線上線下系統聯動、院內外信息互通共享、業務高效協同,院內外提供醫生在線復診預約掛號、患者病歷共享查閱、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功能。
線上咨詢流程圖
2、加強線上線下統一監管 實現數據全程動態留痕
建立在線醫療服務監管機制,數據全程留痕,可查詢、可追溯,滿足醫務管理監管需求。加強患者電子病歷數據在線查詢和規范使用,僅限咨詢過程中由當前醫生調閱。嚴格保護患者隱私,實現截圖水印處理。推行在線知情同意告知以及實時消息提醒,明確咨詢過程當中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注意事項,進一步防范和化解醫療風險。實行醫生身份實名認證機制,系統登錄時需使用授權管理下的醫生本人手機號短信驗證碼。
3、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
通過互聯網平臺在全國范圍內篩選疑難雜癥和進行疾病的精準分流,有效的降低了“小病跑大醫院”的概率,足不出戶與大牌專家一對一交流,緩解醫院人流量大,解決外地患者就醫難題,有效達到以時間換空間的目的。極大地促進醫療健康數據融合利用,實現整體流程及資源配置優化,創新了醫療服務模式,提供內容豐富、信息準確、便捷高效、體貼主動的就醫服務。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服務效率,加強了醫療安全保障,推動了區域醫療信息共享,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創新服務體驗,增強群眾的獲得感,提升醫院整體服務水平。
4、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分析
截至2018.6.5,線上醫療APP累計患者端用戶注冊數達9369人次,在線服務醫生371名,有效訂單4460單,其中3808單已回復,累計收入31萬,回復率高達85.4%,合計收到患者滿分好評571條。近期新開通的特色功能受到醫患雙方的一致好評,醫生已累計為患者提供語音回復1682次,贈送回復363次,預約掛號服務140人次。
效益測算分析,1為醫院創造社會價值:按已完成3800人次估算分析,其中80%可通過線上咨詢解決問題,共計節省3040個線下號源,這些號源可分配給其他更有需要的線下患者,實現了就醫資源的合理配置。2為患者節省就醫成本:按每次來院就診的交通費、食宿費、誤工費等額外花費來測算為患者節省的就醫成本。其中線上分流的3040個患者,按我院外地患者占比49%,估算約1500人次是外地患者,平均單次就醫額外花費約3000元,可節省成本450萬;剩余1540人次本地患者,平均單次就醫額外花費約300元,可節省成本約46萬,共計為患者節省就醫成本估算價值496萬元。2節約時間成本:3040個患者,平均等候時間3小時,共計9120小時。
七、 經驗教訓
成立以院領導為核心的項目領導小組,信息中心、門診部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項目執行小組,各科室抽調臨床專家組成專家小組,共同組建全院參與。
2、 需求調研分析 用戶至上尋找痛點
根據項目研發進度,模擬實際應用場景,組織目標用戶進行需求調研,搜集用戶日常診療活動中的難點及痛點,結合國家政策和醫院實際情況,將需求轉化為項目功能。
3、 功能研發設計 小處著眼快速迭代
版本迭代要做到小處著眼、快速迭代。新版排期時間不超過1個月,盡量輕重緩急合理搭配。每次版本迭代要包含1-2個新功能、3-4個老功能優化以及若干個已確認的高優先級BUG。
八、下一步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