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浙大兒院-智慧醫療探索“互聯網+最多跑一次”新模式【CHIMA2018案例分享】
項目簡介
近期,深化浙江省衛生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明確互聯網+醫療健康、看病少排隊、付費更便捷、檢查少跑腿、住院更省心等10項目標。
在國家確定“互聯網+醫療健康”措施要求下,浙大兒院實現讓數據多跑路,家長少跑腿。通過APP、微信、支付寶、自助機掛號、查化驗單等“互聯網+醫療”的方式改變掛號、付費排長隊現象。
貫徹“雙下沉兩提升”,為基層醫院輸送先進的技術、培養高水平的專家。積極開展遠程醫療會診,與基層、偏遠地區醫院遠程診斷疑難病例,讓優質兒科醫療資源在基層醫療機構觸屏可及,力爭打造基礎疾病的同質化醫療,改善百姓“看病難、看病遠”的問題。
案例主要創新點
一、看病少排隊
完善預約診療服務平臺,實現分時精準預約,現場掛號排隊不超過10分鐘。
二、付費更便捷
提供現金、支票、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社會保障卡等不少于6種支付途徑。
三、檢查少跑腿
全面提供檢查檢驗報告網上查詢、移動推送、短信提醒等服務。
四、住院更省心
推進出入院“一體化”服務,三甲醫院推廣日間服務,擴大日間手術病種范圍,完善出院結算服務。
五、便民惠民服務更貼心
推廣醫務社工服務,推廣志愿者服務,設立投訴溝通中心,設立綜合服務中心。
六、轉診更順暢
依托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延伸到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家庭醫生為患者提供優質轉診服務,實行精準轉診。
七、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
依托實體醫療機構積極開展醫療服務,推廣區域影像、檢驗、心電、病理、處方審核等共享中心建設,積極發展遠程醫療服務。
案例主要內容
(一)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流程智慧就醫新體驗
利用app、微信等平臺打造快捷就醫流程,改善三長一短等瓶頸問題。
一、線上建檔及實名審核:APP針對初診患者推出了線上建檔,通過個人中心的“就診卡管理”中的“新建就診卡”,輸入患兒的姓名、身份證號碼、上傳證件即可申請就診卡,完成后可使用app上的任意功能。
根據相關規定,浙大兒院就診需完成實名認證,未實名的患兒可在app上完成實名,點擊個人中心“就診卡管理”“綁定就診卡”,輸入相關信息即可提交實名審核。
二、預約掛號:開通了當日掛號、預約掛號,掛號后直接到院內相應診室就診即可,掛號時還可通過“科室醫生”查詢每個醫生的簡介和出診日期、地點等信息,便于規劃患者的看病時間。掛號完成后可通過排隊叫號了解院內的排隊情況。
三、門診繳費:在醫生開單后打開app“自助繳費”—“門診繳費”即可完成藥費、檢查費等診間費用的支付,支付完成即可直接去藥房窗口取藥,或者去相應檢查室做檢查。無需到窗口排隊,快速完成。
四、查報告單:做完檢查,無需在現場等候,在app或者微信服務號里即可查詢,可查詢門診及住院的報告單。
五、住院繳費:打開app“自助繳費”選擇“住院”,即可進行住院預繳金充值,還可查詢住院每日清單詳情。
六、停車繳費:微信服務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推出停車繳費功能,患者在完成就診后可以通過此功能完成停車費的支付。
浙大兒院app上線近三年,服務于近70萬名患兒,日均有1.3萬余家長打開app使用,每日完成5千余的預約掛號及門診繳費,極大地改善患兒在浙大兒院就醫的“三長一短”難題。
(二)以患者為中心助推兒科分級診療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醫聯體: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為首,醫院積極發揮全省兒科醫療中心的作用,服務范圍不僅覆蓋全省患兒,還輻射至福建、安徽等周邊省市。
-
醫院配備急救專業人員,開展危重新生兒轉運工作,轉運成功率達100%;
-
認真落實醫改各項任務,成為省衛計委“三流合一”試點醫院;
-
扎實開展“雙下沉、兩提升”工作,先后與5家單位簽訂兒科重點托管合作辦醫協議,醫療協作關系覆蓋全省20余家綜合性醫院,每年下派100余名醫務人員至基層,開展全方位技術、管理和培訓;
-
認真執行援疆援非等對外指令性任務,先后派遣多位專家前往當地進行兒科醫療援助工作。醫院還積極承擔全省突發性公共衛生應急處置的重任,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發揮重要作用;
-
助推上下級醫院間數據互通、資源共享,實現老百姓在當地即可體驗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三)以患者為中心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利用率
智能化遠程會診平臺:危重急癥患者病情危重、緊急多變、并發癥多、死亡率高、技術復雜;患者移動不方便、病情稍有耽擱極可能影響病人生死,轉院風險大;因此,住院患者,尤其是危重癥患者,最需要也最適合專家遠程會診。充分發揮省級大醫院在危重急癥和疑難病癥診療方面的骨干作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利用率。
便捷: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放大省級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緩解了基層老百姓看病難問題,實現了患者在當地醫院就能和省級專家面對面,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及時:依托省級專家技術優勢,提供更確準、更及時的診斷及救治,有效控制病情、挽救生命。
經濟:節省當地老百姓在趕赴省級醫院(或外省醫院)過程中產生的交通費、住宿費、重復診療費等。
高效:打破傳統遠程醫療固定會診點利用率低的弊端,支持多種移動場景;
智能:現代化遠程技術融合、高清、共享、移動、易部署。
(四)智能化在線教學 實現“兩提升”
智能化在線教學平臺:平臺實現了專家講課、會議直播、病例會診、病理影像解讀等功能,通過互聯網技術在醫院、醫生、患者三者之間架起橋梁。為廣大的醫務工作者打造的便捷、優質的在線學習交流、病例討論和協同診治專業平臺。
讓醫院管理者精細化組織醫療在線學習、培訓、考核,實現診療行為跨學科、跨區域的醫療資源高效整合,助力醫生在診療過程中沉淀醫學智慧,為優質醫療資源的雙下沉、兩提升提供信息化支撐。
案例亮點經驗
(一)患者體驗優化升級
讓數據多跑路,讓家長少跑腿,浙大兒院不斷探索,積極改善患兒及家長就診體驗。浙大兒院通過APP、微信、支付寶、自助機掛號、查化驗單等“互聯網+醫療”的方式改變掛號、付費排長隊現象。以微信智能就診小程序為例,家長預約掛號、支付費用、查驗化驗單等都能通過小程序實現,就診等候時間縮短2/3。
(二)醫療服務創新突破
互聯網醫院平臺,連接患者與醫生、醫院,連接上級醫院與基層醫院的院內信息系統,互通互聯各醫院的數據與業務,直接支持在線掛號就診、醫保在線支付、電子處方、藥品配送等全新的服務形態,為醫院運營注入了蓬勃生機與活力,有助于醫院鞏固優勢、加快發展。
(三)醫院管理創新突破
在線就醫、院內協同辦公應用,顯著提升醫院管理效率,優化醫院資源配置水平;互聯網診療有效放大醫院服務能力;大數據的積累分析,不斷提升醫院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水平。
(四)促進分級診療,優質資源下沉
進一步深化國家醫改政策,推進分級診療的落實,實現以知識輸出帶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激勵基層醫院、醫生參與分級診療積極性,提升患者就診體驗,嘗試醫聯體內部的控費可能,借力信息化建設和互聯網+,打造全新醫聯體模式。
下一步發展計劃
(一)基于智慧醫療平臺,建設“互聯網+緊密型醫聯體”
為進一步拓展醫療健康服務的深度和廣度,讓更多群眾享受便捷、連續、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我院在醫療信息化既有基礎上,擬開展區塊鏈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卡能力支持的緊密型婦幼醫聯體醫療服務云平臺試點工作,實現醫聯體內就醫一卡通和電子病歷互認共享。
(二)深化分級診療落地實施
患者:患者就醫時無需多次重復檢查;醫聯體內的醫療機構患者基礎信息、電子病例實時共享。
醫院:中心醫院和基層醫院均可調用用戶數據,更好的了解患者情況,實現對癥下藥、全面診斷,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三)深化智慧醫療功能創新
智能審核:對患者新建檔或者實名審核,審核周期上大大節約了時間,從當初的1-7個工作日到現在最快只需等待10s。
圖文咨詢:推出在線問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