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影像云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CHIMA2018案例分享】
案例概要
隨著云計算技術、互聯網+模式的高速發展,“云計算”的應用不斷推陳出新,云計算正在為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的發展提供助力。同仁醫院于2018年5月,正式上線了醫院移動影像云平臺(以下簡稱“影像云”),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將影像資料存儲在云端,提供移動影像服務,有效提升醫院的服務品質,為病患和臨床提供更便捷和實用的醫療服務。
服務對象和覆蓋范圍
影像云的服務對象面向廣大患者和臨床醫生。
以“影像云計算”作為技術支撐,影像數據從醫院存儲到云端,突破醫院存儲硬件的限制,提高了醫院影像數據存儲的安全性和擴展性,采用了專網傳輸和異地備份機制,因此保證了數據傳輸和存儲的安全性以及及時性。
以“互聯網+醫學影像”模式代替傳統的“牛皮袋+醫用膠片”模式,實現了信息化、網絡化數據共享。基于瘦客戶端、HTML5等相關技術,醫院影像云提供跨平臺(iOS、Android、Windows)跨終端的影像瀏覽,同仁醫院的臨床醫生和就醫患者,可以通過電腦、手機、Pad等電子化設備讀片,不但視野大、更清晰,還可以分享,多平臺呈像,瀏覽影像效果遠遠高于傳統醫用膠片。此舉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減少患者就醫等待時間,降低患者就醫成本,合理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并逐步達到醫院智慧化。
服務內容
1、云網資源建設
要想將醫院PACS系統內的報告、電子膠片、DICOM影像等醫療信息共享給患者,保障醫療相關數據傳輸服務質量,優質互聯網專線和可靠安全的云存儲服務必不可少。經過評估和測試,醫院最終與本地電信企業達成協議,由上海電信為醫院提供穩定、安全可靠的云存儲服務和網絡資源。
2、影像數據云歸檔
醫院通過在本地部署的前置機將院內的放射影像數據(包含患者檢查信息、報告、膠片和DICOM影像)上傳至影像云平臺中進行云歸檔存儲。影像云平臺歸檔時對影像數據進行加密傳輸,并具備數據校驗機制,確保歸檔數據和提取數據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同時也實現了影像數據異地容災備份,保證用戶數據安全。
3、院內移動影像調閱服務
院內移動影像調閱服務是基于HTML5技術,面向全終端(iOS、Android、Windows),以院內PACS為基礎,與電子病歷系統集成并提供影像瀏覽服務,為院內臨床醫生提供移動影像云服務應用。目前該應用已成功運用到院內移動查房,與醫院的移動醫生查房系統APP(iOS版和Android版)無縫集成,實現臨床醫生通過Pad終端對在院患者放射影像數據的移動調閱和瀏覽,并提供了影像顯示及處理工具。
4、患者“云膠片”服務
患者“云膠片”服務是基于HTML5技術,面向全終端(iOS、Android、Windows),將院內患者檢查報告、膠片和DICOM影像通過互聯網展現給患者的一種移動影像云應用。目前該應用已在醫院微信公眾服務號平臺上得以實現?;颊咧恍桕P注同仁醫院微信公眾服務號,綁定本人就診卡號,即可獲取本人一年內的門診放射檢查(X光、CT、MR)報告、膠片和DICOM影像,極大提高醫院診療效率,降低了醫院及患者的就醫成本。
5、患者影像數據分享
影像云提供了檢查報告和影像的分享功能,便于患者將我院的檢查報告和影像數據安全、便捷地分享給其他醫生瀏覽。通過這個功能,經患者授權分享,外院醫生能看到患者的影像資料,有效解決了傳統打印攜帶膠片的就診方式,采用影像云,不僅節約患者費用,還節省了就診時間。
關鍵技術
1、平臺架構
運營商影像云專線接入醫療影像云平臺,通過放置于醫院的前置機服務器將院內PACS與影像云平臺對接,實現院內PACS數據的云歸檔以及移動影像調閱服務。
圖1 影像云平臺拓撲示意圖
2、影像云存儲側
主要存儲醫院存放在平臺側的醫療影像數據,采用對象存儲OOS。對象存儲優勢主要體現在按量計費、節約成本、安全可靠、穩定高效。
通過SSL加密技術和MD5校驗技術,保障數據傳輸安全;
通過數據自動切片、分布保存、每片簽名等技術、保障數據存儲安全。
3、影像云集約平臺側
業務平臺側服務集群包含:DICOM應用服務集群、Web影像數據發布服務集群、RIS應用服務/遠程診斷服務集群。
DICOM應用服務集群(數據上傳/回傳):主要用于影像的接入、壓縮、傳輸、管理,其設計關系到整個系統的性能表現及架構的穩定性。
Web影像數據發布服務集群:主要用于影像的發布、共享以及影像處理的云計算。
4、用戶側(醫院端和患者端)
醫院前置機部署于醫院側,是連接醫院系統/設備和云存儲中心系統的橋梁,凡是遵循DICOM3.0協議標準的影像設備,如DR、CT等,以及院內PACS系統,均可接入醫療影像云平臺。同時,部署院內移動影像調閱數據庫虛擬服務器和應用虛擬服務器各一臺,為臨床醫生提供在院患者的移動影像調閱服務。
項目創新點
1、完整高效的“影像云”
將患者的放射檢查(X光、CT、MR)影像檢查結果(檢查信息、報告、膠片和DICOM影像)進行統一的云歸檔存儲,輕松擴展存儲空間,保障醫院檢查數據的長期存儲,實現永不離線。
醫院借助高速網絡資源及平臺優勢,讓患者影像資料在影像科醫生審核后即同步上傳到云端,10-15分鐘以內患者和臨床醫生即可看到完整的報告和影像,極大地縮短了患者的等待時間,顯著提升患者就醫體驗。采用動態負載均衡、影像云計算、瘦客戶顯示等多項技術,能夠支持高并發用戶數下對高清影像的即時調閱,10秒內極速調閱患者影像圖像,提高了診療的效率。
2、安全準確的“影像云”
影像數據加密傳輸。由于云存儲方案跨越了醫院內網,與公網之間進行數據傳輸,網絡通道的安全風險相對較大,因此所有數據均進行加密后上傳到云端保存,醫院的終端訪問云端數據均需通過云歸檔前置客戶端。
影像數據自動校對。為了保證數據存儲的準確性,影像云提供了數據修改和刪除功能及接口,客戶端自動將操作同步到云端,確保歸檔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影像云實行實時在線監控,對平臺的存取性能、訪問性能等進行監控和預警提醒,保證系統的可靠運行。
3、簡單易用的“影像云”
通過瘦客戶端和HTML5技術,臨床醫生和患者在多種智能移動設備上均可查看影像報告、膠片和DICOM影像,并同時提供了影像瀏覽工具如:檢查縮略圖、DICOM常規操作、DICOM影像標記、DICOM影像對比、DICOM Tag查看、DICOM影像動態播放等。同時提供了檢查報告和影像的分享功能,便于轉診病人將我院的檢查報告和影像數據安全、便捷地分享給其他醫生瀏覽。
實現效果
1、經濟效益
影像云平臺自2018年 5月上線以來,2個月不到,影像云存儲量約6T,患者通過微信移動影像調閱近2000人次?!盁o膠片化”也減輕了病人負擔,無需再打印膠片。以一張膠片的費用為20元,平均每位病人檢查需要2張膠片為計算,一年可為同仁醫院患者節省看病費用近50萬元。
2、社會效益
同仁醫院影像云平臺的推出,不僅節省患者醫療費用,還大大方便了病人,縮短就診時間。以往傳統流程上,打印膠片往往需要患者等待1-2小時排版打印時間。采用影像云以后,完成影像檢查的病人不必等待取片,可在手機上通過“同仁醫院”微信公眾服務號即可實時獲得報告和影像,節省了就診時間。影像云針對患者提供的影像報告、影像電子膠片、DICOM影像移動調閱,有效減少患者就醫等待時間,提升了患者就醫體驗。
3、云影融合應用新模式
同仁醫院移動影像云平臺有別于傳統上僅將影像資料存至云端的云存儲模式,其更側重于應用,以問題為出發點,以臨床和患者需求為導向,實現了院內影像私有云服務和互聯網影像公有云服務的有機結合。
圖2 影像云應用場景
下一步工作
1、將超聲、內鏡等影像報告數據也加入影像云,實現在支付寶生活號端的影像調閱。
2、探索基于影像云的影像會診、影像教學的建設。
3、以影像云為平臺,探索與社區聯動的雙向影像檢查轉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