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總部投入使用一周年,開辟數字醫療新紀元
11月1日,位于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簡稱“浙大一院”)總部一期即將迎來一周歲的生日。
周歲之際,浙大一院將四大臨床院區核心信息系統全部搬遷上“云”,打造了全國首個基于云架構的智慧醫院信息系統,實現多院區信息一體化管理。
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表示,該信息系統打破了多院區的信息壁壘,真正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通,最終將以數字化賦能醫療服務,提升病人的就醫體驗。
“浙大一院總部一期啟用以來,一直貫徹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依托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破解難點,開辟了數字醫療新紀元。”
兩朵專有云:打破多院區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業務協同
隨著余杭總部一期投入使用,浙大一院形成了慶春、總部一期、之江和城站“集團化”的醫療格局,體量相當于四家大中型醫院,這對信息化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以前,慶春院區的老病人到另一個院區看病,醫生需要啟動另一套系統才能查看到既往病歷,下診斷、醫囑時又要切回該院區的系統,操作繁瑣費時。
浙大一院醫工信息部副主任周敏介紹,中國大部分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歷了從財務結算到臨床醫療,再到互聯網云計算的發展階段,“醫院在不同時期建造了不同的信息系統,導致不同院區之間產生‘孤島’現象,形成信息隔離的狀態。”
為此,浙大一院與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未來醫院”信息系統,近期將四大臨床院區的核心信息全部搬遷至兩朵“專有云”,真正實現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病人不管到哪個院區看病,醫生都能在同一套系統中輕松查到信息,節約寶貴的門診時間。
杭州人吳先生5年前在慶春院區體檢查出肺結節,一直在定期隨訪。國慶節前后,他舉家搬到了未來科技城的新房里,于是一年一度的復查也要到總部一期。幾天前,他拎著好幾張CT片子走進診室,“我擔心這邊查不到以前的資料,特地把實體片子也帶來了?!?/span>
但事實證明他多慮了,醫生只要輸入他的身份證和病案號等信息,電腦屏幕立馬跳出歷年的高清影像資料,肺結節的變化和進展一目了然。
浙大一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副院長顧國煜說,同一套系統、同一個標準,不僅能減少信息建設的重復投入,實現集團醫院的同質化管理,還能建立起一套共享的大數據庫,支撐臨床、教學和科研全方位發展,推動開發輔助診斷的醫療工具,提高臨床醫生的診斷效率,為病人提供最優的醫療方案。
一輛5G救護車:專業救治關口前移,提升病人搶救成功率
“病人腹部出血,生命體征不穩定,懷疑有脾臟破裂的可能,趕緊在車里做一個B超!”從救護車傳回的實時場景影像中,浙大一院總部一期急診創傷中心主任楊小鋒敏銳捕捉到關鍵細節,果斷向車內的醫護人員發出了指令。
救護車上是一名30歲的男性病人,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后失去意識,全身多處外傷,檢查顯示心率120次/分、血壓過低,生命體征極不穩定。
在傳統的救護車上,醫護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救護,但這輛5G救護車能將病人的信息實時傳送到醫院,醫生甚至能通過影像看到病人的狀態,楊小鋒正是在此基礎上做出脾臟破裂的預估。
救護車上,醫護人員緊急給病人做了床邊B超,證實了脾臟損傷的判斷;醫院里,楊小鋒及其團隊開啟緊急手術流程,做好病人到院手術的準備。
病人抵達醫院后,準備就緒的醫護人員第一時間給他止血,處理后立即送入手術室,從入院到手術僅花了19分鐘時間。
楊小鋒介紹,浙大一院總部著力推進“急救一體化”場景救治,以危重病人全生命周期支持為核心,實現病人“上車即入院”的目標,將專業救治關口前移,提升病人搶救成功率。
從3月11日運行以來,通過“急救一體化”場景救治的病人中,急性腦卒中病人進入醫院到靜脈溶栓開始給藥時間的平均從56.8分鐘下降至46.25分鐘;胸痛中心病人入門到導絲通過平均時間從80分鐘下降至64分鐘,急性PCI心梗病死率為0%。
三套智能物流系統:解放護士勞動力,將時間還給病人
走進浙大一院總部一期肝膽胰外科病房的護士臺,一塊信息量巨大的護理白板映入眼簾,上面動態顯示著當天出入院病人的信息,病人的手術安排和手術進程,院內各個應急電話,重點標注了哪些是易壓瘡、易跌倒病人……
進入病房,每個病人的床頭也有一塊小小的電子屏遙相呼應,上面標注著病人的基本信息:一級護理還是二級護理,流食還是半流食,是否是高危病人等等。
總部一期2號樓9樓西區肝膽胰外科病房護士長金琪介紹,這兩個電子屏讓不少前來參觀的同行“眼饞”,“有了它們,病人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護士再也不用每天花大量時間查看、更新病人信息。”
另一個讓同行羨慕不已的智能小幫手是智能耗材柜。金琪說,以前科室配備了一個專門的護士清點、申領、整理耗材,每天要花3~4個小時,一周要補1~2次貨。而現在,每個耗材上都安裝了芯片,護士從柜子里取出后系統會自動記錄,一旦庫存緊張就有專人來補貨,簡直比在自助飲料機上買飲料還要方便省事。
護士從智能耗材柜取出耗材后系統會自動記錄
而且,快過期的耗材,系統會提醒盡快使用;已經過期的耗材,系統會及時淘汰。護士要用工卡和指紋才能打開耗材柜,這些都保障了病人使用耗材的安全。
“這些智能化系統把護士從日常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可以專心做專業的護理工作,將更多時間精力放在照護患者上,把時間還給病人。”金琪說。
總部一期的物流軌道小車
在多模式智能物流系統下,醫院配送服務更加便捷,從醫生開完處方到病人可以取藥,最快8秒鐘;醫院各科室之間平均每日啟動物流載貨運轉644趟,僅2.9%的用戶等待超5分鐘,將原本運貨過程中占用的電梯等空間資源還給病人。
智慧藥房
顧國煜表示,浙大一院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本質是以數字化手段持續賦能醫療服務,不斷改善醫療服務、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