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讓南昌市民看病煥然“醫”新
近年來,南昌市依托互聯網,通過改造升級基礎設施、試點“先看病后付費”項目、發展遠程醫療等舉措,積極推進智慧醫療建設,不斷簡化就醫流程,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助力南昌智慧城市建設。
深挖潛力 筑牢智慧醫療發展基礎
2019年6月8日,南昌“互聯網 醫療健康”服務綜合平臺——“南昌健康”手機APP正式上線。APP上線后,市民只需輕點手機,即可一鍵實現預約掛號、診療記錄查詢、檢驗結果查詢、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等,為市民提供了更全面的個性化、智能化醫療健康應用服務。
智慧醫療縮短了就醫等待時間,解決了“掛號難”問題,與此同時,為不斷加快推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夯實智慧醫療發展基礎,南昌市還建立起了覆蓋城鄉、公益性質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全市5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94所鄉鎮衛生院、1143個村衛生計生服務室形成了“城鄉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完成了374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為進一步推進完善“1 5 X”社區鄰里中心公共服務功能,滿足群眾就近衛生健康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推進205個健康小屋建設,設立服務咨詢區、自助檢測區、健康教育區,放置各類自助檢測儀器,方便市民自動實時生成健康評估報告,為市民看病就醫節省了時間。
凝聚合力 構建智慧醫療發展網絡
在南昌急救中心,急促的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喂,您好,南昌120。”“您的家地址在哪里,您是患者的什么人?”“您先不要著急,我這邊會盡快給您安排。”……南昌急救中心平均每天接到急救電話超過1000個,出車200余次,全市共有26個分站點24小時待命,急救中心調度室成了院前急救的大腦。快速派車、實時監控、調兵遣將、急速救援,這就是調度員與智慧急救云腦系統每天的主要工作。
“我們通常采取就近原則,系統會提供所有車輛的行駛距離、直線距離和行駛時間,它可以根據一個客觀的距離顯示,幫助調度員調度距離現場的最近車輛。”南昌急救中心調度指揮中心副科長梅瑰告訴記者,系統給每位救護人員在終端接收任務的時間為60秒,調度員的大腦加上智慧急救云腦的云算法,完美實現了“1+ 1>2”的效果。地址定位、出車路線、急救流程……在中心的大屏幕上,這些信息一目了然。
依托互聯網,從院前急救、血液保障、醫療就診全流程出發,積極構建智慧醫療發展網絡,有效簡化了就醫流程,提升了醫療服務能力。南昌急救中心全面打造的智慧急救云腦,也是在院前急救方面取得的成效。
在血液供應方面,全省首家“智能化血庫”也于近日在南昌市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儲血冰箱人工手續復雜、輸送不便、數據管理困難等難題。全自動機械手大量減少了人工成本,恒溫監控100%確保血液先進先出,冷鏈資源數據管理讓盤庫更便捷、更全面,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儲血量在原冷庫基礎上增加174%。
在醫療就診方面,積極打造“先看病后付費”場景,市級參保居民免押金、免充值,可以在試點機構門診享受一定的信用額度,就診過程中無須繳費即可完成信用額度內的掛號、檢查、取藥等就醫行為,目前累計注冊使用人數3.7萬多人,服務患者20000多人次,實現了簽約患者門診就診用時平均降低約30分鐘。
遠程借力 提升智慧醫療發展水平
建立遠程醫療診斷體系,可有效緩解基層醫療機構“有檢查設備、缺診斷醫師”的問題,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落實“互聯網 醫療健康”目標的有效舉措。
近年來,南昌市積極推動遠程醫療發展,不僅在各醫聯體單位形成遠程醫療服務網絡,還引進了國內優質醫療資源,借助現代化遠程醫療設備,不斷提升本土智慧醫療發展能力。
同時,為積極擴大遠程醫療覆蓋范圍,三級醫院重點發展面向基層醫療機構和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協作網,承擔貧困縣縣級醫院對口幫扶、對口支援等任務的醫院,與受援醫院搭建遠程醫療協作網,建立遠程醫療工作制度,推動了遠程醫療服務常態化。不僅如此,還積極籌建遠程醫療中心,推廣“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服務模式,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疾病診斷能力。
來源:南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