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大潮下的智慧醫院建設
數字化轉型是最近非常火的一個詞。
在“十四五規劃”的第五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開篇寫道“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十四五規劃中這么重要的東西,那就應該去學習一下。
在“十四五”規劃里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Cloud2.0新技術集群的融合發展,推動著技術范式的轉變,并與各行各業廣泛滲透和融通,成為新工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這些新技術也是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產業變革升級的強大新動能,技術發展已經如火如荼了呀。
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移動用戶占絕大多數,10億網民構成了全球最大的數字社區。這些從政策和社會現狀都助推著數字化轉型浪潮的形成。
但是,我在瀏覽了大量與數字化轉型相關的文章后,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所有談數字化轉型的論文及案例報道中,幾乎是看不到醫療界的影子。近年來醫療機構也不斷的在說轉型發展,也行走在從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的轉型之路上,但是卻都沒有說到數字化轉型,好像這兩者并不搭。
既然科技界沒有,是不是學術界會有呢?于是,我帶著好奇的心態,利用數據萬方數據庫進行了個查尋,發現近五年發表的1萬多篇論文中,也沒有一篇談到醫療機構相關的數字化轉型。難道是數字化轉型與醫療界絕緣么?
為了探究這個有趣的現象,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數字化轉型。
關于數字化轉型,目前并沒有非常權威和明確的定義,主要有如下幾類表述。
觀點一:數字化轉型是“以價值創新為目的,用數字技術驅動業務變革的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基于技術的變革而產生的,通過改變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極大發揮信息對提升經濟效率的重要作用,推動企業業務模式的轉變和發展。
G20峰會發布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指出, “數字經濟”中的“數字 ”根據信息化發展程度的不同,可以為三個階段:信息數字化、業務數字化、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是目前數字化發展的新階段,指數字化不僅能擴展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整個社會轉型發展。
觀點二:葉麗雅(2013)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指企業應用移動設備、社交網絡、數據分析、內置設備來改變他們傳統做生意的方式。這包括改變客戶參與、改變公司內部運營流程,甚至改變他們的商業模式。
觀點三:朱潔(2019)認為數字化轉型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即數字技術)推動企業的業務模式創新、管理模式變革、商業模式重構與核心能力提升,進而貫通企業內部全產業鏈與外部全價值鏈的數字化,以構建更加開放的數字生態。
圖1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
在這些定義中,明確提出了數字化轉型的目的是“價值創新”,即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明確了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是“數字技術”的發展;明確了轉型的對象是“業務”的變化;明確了轉型的本質是“變革”;明確了數字化轉型的性質是“企業發展戰略”,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短期的信息化項目。
雖然我們醫療信息化不談數字化轉型,但是最近兩年提及最多的是智慧醫院建設。這個詞從提出到目前,其基本框架已經形成,相關標準也已經發布,各級各類醫院也都按照標準在進行相關建設。那么我們所說的智慧醫院與數字化轉型之間又有什么不同呢?
“智慧醫院的范圍主要包括面向醫務人員的電子病歷、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和面向管理者的‘智慧管理’。”
智慧醫院的第一個領域是面向醫務人員的電子病歷。自2010年電子病歷分級評價就開始在全國推進,2019年參加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分級評價的三級公立醫院為1874家,較上年增加110家,參評率達99.36%,達到歷史新高(見圖2)。全國平均級別首次超過3級,其中78.13%的省份平均級別達到3級及以上,目前獲評7級的醫院有盛京醫院、阜外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和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一共四家醫院。三級公立醫院更加重視電子病歷建設,為下一階段提升行業整體信息化水平營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引自2019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報告),也就是說全國三級公立醫院基本上達到了三級電子病歷水平,即基本建立了各個業務系統,但是全院級的數據共享尚未完成。
圖2 2017-2019年三級公立醫院電子病歷參評率
第二個領域則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主要指醫院,特別是三級醫院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為患者提供預約診療、候診提醒、院內導航等服務。目前全國互聯網醫院已經達到1100多家,利用信息化手段去提升患者服務工作,近年來開展的非常迅速。已經成為了醫院服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提升患者就醫便捷性和滿意度上發揮出重大作用。
第三個領域是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醫院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內部管理,相當于配備了“智慧管家”。例如醫院綜合運營管理系統,可實現藥品、試劑、耗材、物品等物流全流程追溯,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于醫院管理涉及面廣、內容較多,“智慧管理”的標準僅針對醫院管理的核心內容,從智慧管理的功能和效果兩個方面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分為0級至5級。
相對于電子病歷和智慧服務來說,智慧管理的建設之路還很長,有些工作還是沿用的手工模式,這也是未來幾年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熱點。(這方面的內容大家有興趣,可以查看我之前的文章)
目前智慧醫院的相關評審標準均已經發布,評審工作也在全國范圍和部分省市開展起來。通過對標準的學習和實踐,全國各級醫院信息化建設均得到了長足發展。
但是從現實看,對醫療數字化轉型路徑的探討還需要回到醫療的本質,醫療服務的本質還有很多不確定,無法量化的部分。
不僅是醫療信息化水平還不夠高,就是醫療服務本身來說,也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行業的特點。
醫療服務是以專業技術服務為主、具有高風險性和高知識密集性的系統性綜合性的社會服務。它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具非公共品特性的準公共品;科學性和技術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它顯著的系統和時間特性決定了服務提供方式的特點;對它進行質量的測度必須遵循知識類和服務類產品度度原則。
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出發 ,涉及生命的醫療服務還必然包括其他一些相關服務內容 :如住院環境 、飲食 、心理 、生活照顧等.它們均作為必要的輔助服務而歸屬于其中。有時,這些輔助性服務本身就是治療活動的一部分。
加之很多疾病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依然是一種長期存在的情況。所有這些都使得我們尚處于從數字化向信息化發展的階段。現在在醫療行業廣泛談論數字化轉型為時尚早,個人認為還不具有廣泛性,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按照標準和規范,埋頭搞好信息化建設工作,為數字化轉型做好準備。
少數信息化建設先進醫院,如上海瑞金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北京阜外醫院、沈陽盛京醫院等數字化建設的標桿醫院已經具備了數字化轉型的條件,他們也是我們其他醫院學習和參考的對象。但是無論是智慧醫院建設還是數字化轉型都不是短期的項目建設,而是需要醫院上下同心協力,制定規劃,長期不斷的實踐和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醫院尤其是需要制定出符合實際的信息化與業務融合的實施路徑,而不能將信息化簡單理解成拿來主義,甚至照搬先進醫院的軟件系統,妄圖短期實現超越,諸多失敗案例都證明,這都是不可行的。
從數字化到信息化到數字化轉型的道路并不是每家醫院都必須反復,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前人之路。提前做好設計。這不僅是對信息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除了懂信息技術,更需要學習管理知識,學習業務流程,做一個懂業務和管理的信息人;更是對業務管理者提出的要求,管理者也需要學習信息技術相關知識,了解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具備數字化思維,要思考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業務,與管理相互融合,這樣才能加速推進智慧醫院建設。
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信息化發展歷程中,是三條并行不悖的主線。數字化奠定基礎,實現數據資源的獲取和積累;網絡化構建平臺,促進數據資源的流通和匯聚;智能化展現能力,通過多源數據的融合分析呈現信息應用的類人智能,幫助人類更好地認知復雜事物和解決問題。
來源:愚人老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