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華:小湯山醫院戰時信息中心抗疫掠影
疫情期間,CHIMA一直在和我約稿,希望介紹一下醫院信息化抗疫工作。我當時在小湯山,一是因為醫院有嚴格的發布制度,不允許私自發布信息,二是我們也不想太多人關注,會干擾正常的工作,所以遲遲沒有回復稿件。現在小湯山醫院已關閉備用,我也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工作,回首這三個月,感觸頗多,現將隨手拍攝或保存的一些照片,串起當時的一些工作,希望借此讓大家了解我們工作的點滴。
北京小湯山醫院是北京最美的醫院,非典之后,逐步改為康復醫院,是北京22家市屬醫院之一,但我從沒去過。1月底時,小湯山啟動修繕工程,其中包括信息化應急項目。我做為信息化專家幾次到醫院參加了論證和評審,沒想到2月初,身份突然發生了轉變,由專家變成了醫管中心專班信息化負責人。
小湯山此次修繕工程規模還是挺大的,原本打算將幾棟病房樓改為傳染病病房,但評估后只有B區能夠改造。因此,要在原非典臨時病房用地上(六七年前非典病房已拆除),重新建設三層10棟、1500張床、符合傳染病病房標準的戰備病房,難度遠超17年前。
戰備病房的建設,沒有像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那樣的萬眾囑目,千萬監工,但是我們一天天看著它,從一片荒地到層層的模塊房間堆疊起,最終蛻化成多彩的戰備病房。
與此同時,另外一棟樓B區的改造同時進行著,并早于戰備病房交付,在小湯山啟用后,這里的B2病區收治了所有確診病人。
院領導對信息中心的工作非常支持,幾乎有求必應,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工作條件。
小湯山信息中心辦公室在B區一層,因為B區的改造,春節期間,信息中心從原來的辦公區域,臨時搬到了旁邊的健康體檢樓,與收治確診病人的B區緊挨著,我在小湯山期間也一直在體檢樓辦公,和小湯山信息中心團隊在一起。
戰時信息中心由幾部分人組成:1、信息中心團隊11人;2、外援團隊,友誼醫院多人次和天壇醫院1人;3、內援團隊,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在臨床的幾個醫護老師;4、以東華為主的多個軟硬件公司團隊。
信息中心臨時辦公區域在體檢樓二層原體檢診室,也就是這個內走廊兩側的辦公室,墻上的標語記錄著倒計時,由于工期一次次調整,這個倒計時的時間也多次調整。
這是旁邊的一個區域,是我們每天早晨例會的地方,也與友誼醫院做了幾次遠程交流和講課。
這個區域與例會的地方是一體的,小規模的會議、討論都是在這里進行的,左側第一個門是我的辦公室,第二個門是其他外援的辦公室,據說,這里是非典時期市領導的指揮部,領導在小湯山現場工作七天,建成了當時的非典病房。
東華工程師原來在內走廊的一角,人員太密集,小伙子們又很難一天老老實實戴著口罩。
一個周末,乘公司工程師不在,信息中心全員出動,把開發電腦搬到了外走廊。
在這里,東華的七八個實施工程師每天堅守著,在他們背后,還又多個遠程的開發人員,在疫情期間,小湯山項目無疑是東華優先級最高的項目,無數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的響應。
第一批醫療隊員進駐時,我們需要建立一個信息系統培訓教室,選址在體檢樓一層大廳,經過前期準備,信息中心人員和當天在場的公司人員一起動手,很快培訓教室建成了。
在這里進行了很多次的一線醫護、財務處、藥劑科等培訓,也是內援老師們系統測試、試用、建帳號,以及各廠商們臨時辦公地。
由此,我們實現了樓上開發、樓下培訓的一體化,有什么事連電話都不用打,喊一嗓子就解決了。
每天,我常常從辦公室出來,內走廊、外走廊轉轉問問,再看看樓下,一天的工作就心中有數了,非常高效哈。
一出辦公室,就能看到這個條幅,激勵著大家,也激勵著我,比較遺憾的是,外援們來了又走,很多是錯開的時間,最終也沒能一起在這個條幅邊上留個影。
B區準備驗收了,硬件組忙不過來,我安排了友誼兩個網絡工程師過來幫忙測點。
B區電腦不多,但用了兩天時間才完成安裝和調試,各種缺東西、各種不具備條件,小小的護士站擺滿了電腦和打印機,猜猜為什么要三個條碼打印機。
上圖是在小湯山時間最長的三個外援,他們是我得力的助手,在不同時期擔任了軟硬件組的組長,離開時又順利的交接給小湯山信息中心的人。
至此,B區已經全部準備好了。
戰備病房也要交付了,3月8日,醫管中心協調了5家市屬醫院的8名網絡工程師和小湯山硬件組、網絡實施廠商、監理一起網絡初驗。
3月9日,我們接到上級通知,一周后啟用小湯山醫院,啟用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境外疫情,疫情就是命令,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
后面的幾天,我們都是在糾結中度過的,因為施工還在收尾,還有不少工人,我們什么時候進場,從南邊開病房還是北邊,開幾棟,交換機上架嗎,AP放不放,電腦打印機裝不裝,裝上了,會不會碰壞了,丟了?
隨著工人的離場,病房護士的到位,戰備病房里到處是忙碌的人們,帶著各種工具的保潔、一隊隊運送醫療設備、物資的師傅、各廠商在調試設備,而我們,一臺臺電腦都是這樣調試的。
開啟前兩天要求使用急診留觀流程,這張照片是3月13號夜里我開完會回到信息中心,找東華現場項目經理布置了配置急診留觀模塊后照的,沒有一個人問為什么,也沒人跟我說來不及。
小湯山HIS中沒有急診留觀模塊,近一個月時間都在按住院病房流程準備,現在只能連夜找到其他醫院使用比較成熟的模塊,配置一下試試,而最終的結果非常順利。
3月16號中午,按照要求,除醫護外,所有人員撤離戰備病房,傍晚時分,第一輛救護車來了,隨后,一輛又一輛,醫療組在群里通報著,“客人已進入病房”,“已采集標本”,“客人已入睡”,客入們經過長途飛行和機場的輾轉,到小湯山時,每人一個病房,獨立衛浴,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開啟后的一周是在異常忙碌中渡過的,一方面,篩查人員安排在了9、10號樓,根據篩查的情況,不斷地在調整逐步開放病區,開兩棟、開四棟、開六棟……直至開十棟,我們的任務就是搶時間,趕在開病房前把所有工作完成;另一方面,各種功能、流程優化、醫療質控、信息上報、培訓、報修等等需求鋪天蓋地而來。
幾名網絡實施工程師一同擠在狹小的弱電間布線。
電腦供應商成立了青年突擊隊,晝夜在做鏡像。
這是通往戰備病房的路口,自從開始篩查,保安就開始檢查通行證,信息中心的人都是清潔區的藍證,而進入戰備病房,一共只有十張綠證,因此每天都要算計著,誰進誰出。
這是HIS的登錄界面,希望能給醫護多一分戰勝疫情的動力。
這是電腦桌面,上面有信息中心報修電話,還有各種操作文檔;因為境外人員大部分是夜里到醫院,各種問題也是在夜里最多,因此信息中心夜間值班人員最多的時候是信息中心兩人、東華兩人。
小湯山醫院開啟后兩周媒體發布會上,我們做了遠程保障,第一個場景是連接到放射科,演示人工智能影像輔助診斷,第二個場景是連接到B2病區,由病區主任介紹收治情況和病房設備。
收治病人后,小湯山醫院暫時封閉了,我也要求除東華外的所有廠商離場,現場只剩下小湯山信息中心團隊,事實證明,小湯山自己的團隊足以支撐醫院的信息化。
封閉的第三周,我擔心大家精神壓力大,組織了團建,所謂團建,也就是集體到湖邊去照了些相,大家都開心。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的向好,4月28日,小湯山醫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于29日關閉備用,小湯山戰疫圓滿收官。
本文所展示的圖片僅僅是我們工作的一小部分,最忙的時候是沒時間照相的,借此向所有支持過我們的領導、同事、合作伙伴表達感謝,所有人的努力才成就了最后的成功。
難忘的記憶,永遠的小湯山。
上一篇: 基于FHIR的互聯互通標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