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群:數智賦能高校附屬醫院臨床科研信息化水平
創建于1928年的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簡稱“蘭大二院”)是一所集醫療、急救、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健康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醫院是西北地區第一家通過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成熟度測評五級乙等的醫院,也是甘肅省第一家通過國家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分級評價五級的醫療機構。“醫院信息系統的發展積累了大量數據,臨床數據的分析再利用已成為新的增長點。” 蘭大二院信息中心主任郗群強調,只有突破患者全量數據的壁壘,醫院數字化轉型才能成功。
構建科研大數據平臺
當前,醫療大數據可分為六類關鍵數據,包括生理數據、疾病數據、影像數據、行為數據、組學數據和心理數據,主要來源于以下渠道:患者就醫過程中產生的信息、臨床醫療研究和實驗室的數據、藥物研發產生的數據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產生的數據等。
“利用醫療數據,可以開展輔助診療,實現健康管理,研發藥物,更重要的是,可以進行一系列醫學研究,讓數據產生價值。”郗群談到,醫療大數據有助于探索疾病關聯關系,進行臨床預測,開展醫療質量監測評估以提升醫療質量,助力專科疾病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體實踐中,數據應用面臨一定挑戰,主要包括如何有效采集全量數據、如何有效進行數據清洗和分類、如何讓數據驅動臨床應用等。
作為蘭州大學的附屬醫院,蘭大二院不僅致力于醫療工作,更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發揮了高校附屬醫院的優勢。醫院充分利用大數據,構建科研大數據平臺,對醫院開展科研大有裨益。
蘭大二院建設科研大數據平臺主要有兩方面考慮:面向回顧性科學研究,解決科研病歷資料搜索難、數據利用率低、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科研效率低等問題,為科研醫生探索性研究提供思路,以數據驅動作為研究,進一步提高科研產出的效率;面向前瞻性科學研究,解決傳統臨床科研模式下,數據收集難、數據質量不高、缺少規范化管理等問題,幫助科研醫生建設高質量專病庫,達到減輕醫生科研工作量、優化科研設計流程、提升科研效率的目的。
“目前,醫院主要的數據來源是HIS、LIS、EMR、PACS等業務系統,要使科研大數據平臺發揮價值,就是以這些基礎業務系統為源數據層,通過數據治理,將數據分類存儲在不同的專病數據庫中,最后提供給各類科研應用。”郗群強調,在具體應用中,醫院建設了多病種算法模型科研平臺、專病預測模型和核醫學的深度學習平臺。
數智賦能科研
“醫院的發展需要逐步從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不斷提升科研能力,以建設研究型醫院作為重要途徑。”郗群對研究型醫院的內涵進行了詮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臨床和基礎醫學研究緊密結合;轉化醫學機制完善;臨床技術創新能力強;疑難重癥診治技術優勢明顯。
郗群認為,醫療大數據有助于探索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總結創新臨床診療的經驗,成果轉化支撐科學研究。他建議:“醫院信息部門應首先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服務于臨床,逐步打造成學科部門,讓信息部門成為發揮醫療大數據作用的掌舵手,充分挖掘和發揮數據的各種作用,不斷提升數據的價值,提升醫院科研能力。”
談及如何借助大數據推動科研時,郗群介紹,蘭大二院未來將建立一個由IT專家、臨床醫生、數據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主要開展以下工作:
1.科研設計。臨床醫生基于臨床需求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多學科團隊討論確定科研思路與流程;
2.分析建模。數據科學家使用統計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進行臨床試驗數據分析或建立預測模型;
3.科研轉化。多學科團隊協作進行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包括科研論文、專利、系統等;
4.臨床應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與應用,以改善患者護理和醫療服務。
“通過一系列措施,我們可以提升全院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帶來的價值挖掘,促進醫療知識與數據分析技能的融合,加速科研轉化進程,不高提高全院的科研水平。”郗群總結道。
上一篇: 陳朝暉:醫院LIS系統國產化改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