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頻登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數字醫生”或成關鍵推手
新年乍到,“兩會”即臨,各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其中,“智慧醫療”成為屢次出現的關鍵詞。
以北京市為例,其2022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進一步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雙引擎”,推動人工智能等領域“卡脖子”技術實現新突破,以推進智慧醫療等建設為示范,以開展數字化社區建設為試點,大力提升城市服務管理水平;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將培育數字應用新業態,打造智慧醫療、智慧康養等數字應用場景。
智慧醫療旨在解決優質醫療資源稀缺、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等醫療供給側問題。不過醫療人才的培養周期漫長,也意味著行業必然要靠數字化帶來新的驅動力。在此背景下,互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所催生的“數字醫生”潮流涌現。
醫療AI逐步成熟所帶來的“數字醫生”解決方案,為醫療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有望解決醫療資源供給配置不充分不平衡的難題,大幅提升醫療全流程的效率和體驗,讓普羅大眾不再“看病難”。
醫療影像為起點,“數字醫生”爆發式成長
數據是開展醫療數字化、智慧化的關鍵。資料顯示,醫療影像數據占到了全部臨床數據的80%以上,影像科室也是醫院體系中最忙碌的科室。而現有醫生趨近飽和的工作量,直接影響到傳統影像檢查和診斷效率。
以心臟CTA影像診斷為例,按“掃描-后處理-診斷-初寫報告-報告審核”的流程,醫生至少需要30分鐘到1小時才能完成一位患者的影像資料閱片及報告完成工作,而病患取得報告需要等待1-3天。而利用AI影像產品,能實現一天內完成預約、檢查、取報告全流程,時間大幅縮減,病人就醫體驗得到改善。
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以數字技術對診療流程中大量病患數據做快速處理,是“數字醫生”的第一階段。“數字醫生”能夠輔助人類醫生大大增加診斷效率,縮短工作時間,并提高診療質量。
2021年起,醫療AI企業進入收獲期,以“數字醫生”產品覆蓋更廣泛應用場景的數坤科技,向公眾揭示了醫療AI的巨大市場機遇。據招股書數據,數坤科技2021年上半年的同比增幅高達680.9%,至5262.4萬元,已經超過2020年全年總營收的兩倍有余。2020年營收的同比增幅則達到3142.3%。
從招股書披露來看,數坤科技已布局心、腦、胸、腹、肌骨等關鍵部位疾病的共計37款產品的“數字醫生產品組合”,為臨床醫生們廣泛歡迎,并在全國頂尖三甲醫院和廣大基層醫院全面落地,成為緩解當下醫療供需矛盾不可或缺的幫手。
作為新物種,醫療AI企業從軟性體驗切入,和西門子、飛利浦、GE等大廠在硬件上的研發投入異曲同工,都是為了賦能新時代的智慧醫療,這或許是醫療行業的共同愿景。
政策已有頂層設計,或成醫療供給側改革突破口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長征醫院影像科主任劉士遠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演講中曾表示,一線醫生對AI產品的使用已經常態化,部分較為成熟的產品,醫生已經比較信任甚至是依賴。
人工智能“數字醫生”協助人類醫生,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準、更一致及更可及的醫療服務,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逐漸從夢想走進現實。
從更長遠的目標來看,“數字醫生”或許能成為醫療供給側改革的關鍵。
除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外,醫療供需還存有明顯的城鄉剪刀差。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2020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里,在TOP100醫院的名單中,北京23所、上海19所、廣州9所,三個城市便占據了中國百強醫院的“半壁江山”。
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底,我國醫院35394家,其中三級醫院有2996家,僅占8.46%;然而,三級醫院就診人數高達179824.5人次,占全國總人次的54.12%。病患的高度集中問題,不僅導致了基層醫院患者不足、農村供給相對匱乏的局面,也拉低了我國醫院診療效率,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數據,中國的病人平均花3小時用于門診就診,而其中診癥的實際時間僅8分鐘。與此同時,大城市“掛號難”、“看病難”的現象逐漸滋生。
醫療AI技術逐步成熟之后,“數字醫生”不僅能協助人類醫生大幅提升診斷效率,也可以有效提升醫療資源落后地區的診療水平。
2021年12月28日,由工信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0部門聯合發布的《“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中,也將診斷檢驗裝備列為七大重點發展器械領域之一,并明確提及了“發展新一代醫學影像裝備,推進智能化、遠程化、小型化、快速化、精準化、多模態融合、診療一體化發展。”
同樣,在2021初年發布《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兩大政策文件中,均明確提到了智慧醫院建設和醫院信息標準化建設的問題。
頂層設計上,2015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文件也將AI擺在了重塑國家經濟和工業生產能力關鍵組成部分的高地位;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AI設定為重要國家戰略,并呼吁在涉及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包括醫療)中應用AI;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為中國醫療大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存儲提出了相關的網絡安全要求、定義和監管規則;“十四五”規劃更強調了智慧醫療、醫療物聯網和智能醫療設備的重要性。
在具體操作層面,2021年,由國家藥監局主導的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審批全面加速,國內龍頭聯影、數坤科技等拿下多張NMPA三類證,人工智能醫用軟件監管和標準化制定工作不斷完善。
目前,得益于頭部企業的持續探索,“數字醫生”概念已經從第一階段的影像數字醫生,逐步擴展到臨床數字醫生、健康數字醫生等,數字醫生已成為醫療AI的代名詞之一,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可以預見,在未來數年內,醫療AI的發展將持續受到自上而下的有力政策支持。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驅使下,“數字醫生”的爆發也在情理之中,在不遠的未來,“數字醫生”或能根本改善“看病難”問題,成為實現醫療供給側改革和智慧醫療愿景的關鍵推手。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