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醫院論壇在京舉行
發布時間:2014-08-21
8月16日,由中國醫院協會主辦的2014年中國醫院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正式開幕。與會嘉賓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黎介壽和秦伯益;以及著名導演楊陽、資深媒體評論人石述思和哲學家、作家周國平。
根據中國醫院協會公布的暴力傷醫調研報告,醫患糾紛事件逐年遞增, 2012 年發生傷醫、辱醫等糾紛事件的醫院占總數的 63.7%,糾紛原因有診療結果與患者的預期落差大、醫患溝通存在問題、診療費用過高等,其中診療結果與患者預期落差大排在首位。關于醫患糾紛這個問題,樊代明院士表示,首先可以做個除法,傷醫、辱醫事件占醫生治愈病人案例的總數還是非常少的,其實醫生的努力還是受到絕大多數病人的認可的;另一方面,還可從乘法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過去的很多醫療糾紛個例,由于媒體、公眾的不理解,導致這個問題無限放大。因此,關于醫患糾紛的認識還應回歸到理性水平。
據調查,78% 醫生不想讓子女學醫;近四成醫生有過轉行的念頭。醫學生壓力大、待遇低,明天還會有人學醫嗎?
黎介壽院士表示,不擔心沒有人學醫,雖然現在醫患關系緊張,但醫生這個職業總體還是受到尊重的。此外,學醫要有愛心,還要有耐心。醫生除了有精湛的技術外,對病人還應有愛心,無大愛不能成大醫。學醫必須是艱苦的,醫學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醫生應該是一個終身職業,必須活到老、學到老。
資深媒體評論人石述思認為,現在醫患關系回到“正常化”,必須從兩個層面:一方面是患者角度,觀念需要轉變,不要把醫生神化,醫生本身是一個職業,應該意識到醫學是有局限的;制度層面,提升基層醫療單位醫護人員的待遇,以及很多第三方制度做托底。
秦伯益院士表示,醫學界為人所熟知的是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我們現在離特魯多時期有了一定的時間,隨著醫學的發展,需要有更高的要求。秦老認為,這句話可以調整為“To cure in time, to relieve anytime, to comfort sometimes(及時治療,經常關心,有時安慰”。現在我們把過多的安慰壓在醫生身上,在國外有專門的醫院社工、志愿者或者牧師來對病人進行安慰,這個職能分配在中國是缺失的。
最后,主持人路博總結發言道,希望醫生、患者、公眾之間都能夠多一份理解、包容,那么,醫院終會成為一個“有信、有望、有愛”的地方,沒有醫患矛盾的明天指日可待。
根據中國醫院協會公布的暴力傷醫調研報告,醫患糾紛事件逐年遞增, 2012 年發生傷醫、辱醫等糾紛事件的醫院占總數的 63.7%,糾紛原因有診療結果與患者的預期落差大、醫患溝通存在問題、診療費用過高等,其中診療結果與患者預期落差大排在首位。關于醫患糾紛這個問題,樊代明院士表示,首先可以做個除法,傷醫、辱醫事件占醫生治愈病人案例的總數還是非常少的,其實醫生的努力還是受到絕大多數病人的認可的;另一方面,還可從乘法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過去的很多醫療糾紛個例,由于媒體、公眾的不理解,導致這個問題無限放大。因此,關于醫患糾紛的認識還應回歸到理性水平。
據調查,78% 醫生不想讓子女學醫;近四成醫生有過轉行的念頭。醫學生壓力大、待遇低,明天還會有人學醫嗎?
黎介壽院士表示,不擔心沒有人學醫,雖然現在醫患關系緊張,但醫生這個職業總體還是受到尊重的。此外,學醫要有愛心,還要有耐心。醫生除了有精湛的技術外,對病人還應有愛心,無大愛不能成大醫。學醫必須是艱苦的,醫學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醫生應該是一個終身職業,必須活到老、學到老。
資深媒體評論人石述思認為,現在醫患關系回到“正常化”,必須從兩個層面:一方面是患者角度,觀念需要轉變,不要把醫生神化,醫生本身是一個職業,應該意識到醫學是有局限的;制度層面,提升基層醫療單位醫護人員的待遇,以及很多第三方制度做托底。
秦伯益院士表示,醫學界為人所熟知的是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我們現在離特魯多時期有了一定的時間,隨著醫學的發展,需要有更高的要求。秦老認為,這句話可以調整為“To cure in time, to relieve anytime, to comfort sometimes(及時治療,經常關心,有時安慰”。現在我們把過多的安慰壓在醫生身上,在國外有專門的醫院社工、志愿者或者牧師來對病人進行安慰,這個職能分配在中國是缺失的。
最后,主持人路博總結發言道,希望醫生、患者、公眾之間都能夠多一份理解、包容,那么,醫院終會成為一個“有信、有望、有愛”的地方,沒有醫患矛盾的明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