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寄語:信息科工程師如何遠離職業倦怠感
元旦期間,我收到一位醫院信息科工程師發來的祝福短信。他平日里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業務能力很強,喜歡跑步,配速挺快,每次他跑完步發朋友圈,我都會點贊。
回復他消息時,我順口問了句:最近怎么沒見你跑步?
過了一會兒,他回復:累,不想跑步,尋思跑路。
可能是發現氣氛有點兒尷尬,他趕緊解釋了一番:最近他覺得在信息科工作特別無趣,對工作內容感到煩躁,甚至不想去上班,一上班就想著下班。
最初有這種想法時,他覺得可能是辛苦了一年,加上年底工作量太大,自己太拼。但是他隨后發現,無論是減少工作量還是增加休息時間。或者是用跑步等方式去對沖,都無法得到緩解。
他開始認識到:需要盡快從現在這種不健康的工作狀態中抽身而出,尋找下一個適合自己的職場棲息地,初步考慮是讀研。
我一邊安慰他,表示尊重他的想法,一邊想:辭職可能只是一種解脫,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如果沒有找出癥結,即使換了新的工作,過了新鮮期,也有可能“舊病復發”。
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寫了這篇文章,跟大家一起來正視這個問題。
到底怎么了?
我能理解他當下的境遇:他既有天分也很努力,工作環境也不錯。出現當下這種情況,既不是他的問題,也不是工作的錯,而是一種職業倦怠感的體現。
我一直認為“職業倦怠感”是一個不褒不貶的中性詞。因為,任何人做一份工作久了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換句話說,很難有一份工作可以時時刻刻、源源不斷地給一個人正向激勵。
綜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信息科工程師這份職業的倦怠感,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1)確定性帶來的倦怠感
誰都不想活成一個 NPC(Non-Player Character,在電子游戲里向玩家提供服務的非玩家角色,一般由電腦預設) 的樣子,但現實偏偏如此: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問題,固定的解決思路和應對辦法,時間越長,越不需要思考。電話響起的一瞬間,張口就來:哪個科?IP多少?我連過去看一下。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是公司的原因,我幫你對接項目負責人。
(2)碎片化帶來的倦怠感
好的影視作品都有一條清晰的主線,職場也是如此。雖然當下的工作各有側重,但是把時間拉長到一個月、半年這樣的周期,應該能拼出一條明確的主線。
然而現實是:瑣碎的工作讓人應接不暇,在項目之間奔波、救火、支援讓人顧此失彼,回頭發現自己除了疲憊,沒有長進,很難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預先設定的主線和副本也逐漸模糊,進而慢慢否定自我價值。
(3)非中心化帶來的倦怠感
信息化建設是要為臨床醫護業務服務的,這是毋庸置疑的。這樣的前置規則決定了在絕大部分醫療場景中,信息科需要甘做綠葉,甘當配角。如果不能正視這個邏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心生怨氣,甚至產生不良心態:既然無論怎樣努力都做不了主角,那不如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應該怎么辦?
我從自己的經歷出發,給大家幾點建議供參考:
(1)思維走出去
搞機器學習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算法可以完全勝任所有的應用領域,一個單一的算法模型,大概率會被一個集成了多種訓練算法的模型所打敗。同理,在咱們工作的醫院里,二進制算法不是全部。醫患關系、醫療管理、臨床業務、后勤保障等每一項業務、每一個細分領域背后,都有自己的知識庫和算法,取長補短、多元化的思維模式能讓你的算法模型更加普適。
(2)腳步走出去
逐步培養職場以外的生活和愛好,既可以對沖職場內乏味和重復工作,還可能在發展新的支線和副本的過程中,逐步解鎖新技能,從而對自己的本職工作帶來積極影響。圈內有很多我認識的信息科同仁,都是運動愛好者,其中以跑步居多。很多跑者認為,跑步能讓人從忙碌壓力大的工作環境中抽離,放松身心,幫助恢復精神。而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跑步時的冥想可以增加大腦負責對資訊深入處理的灰質數量、改善注意力,并對抗憂郁和焦慮情緒。
(3)崗位走出去
不同的工作崗位對應不同的工作屬性,需要不同特點的員工。而每個員工在不同階段,悟性和需求都不同。
曾經有一位信息科工程師跟我說,他曾經也是一位癡迷于技術的“極客”,并以此為榮。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厭倦了每天對著顯示器,他覺得在“管電腦”這件事上,他已經通關了,技術問題沒法給他帶來更多樂趣,他想“管人、管事”,于是逐步轉型去做管理崗。
這樣的例子我見過很多,當你覺得自己很努力,但是面對曾經滿腔熱情的工作就是缺乏動力、缺少積極性時,請認真考慮,是不是因為“你長個兒了,顯得衣服小了”。類似于在RPG游戲中,一個謀求不斷升級的玩家,必須要匹配相應的副本場景,才能拿到適合的經驗值和裝備,保持成長。相反,一直呆在新手村,做著新手任務的玩家是很難成長的。
總結
當電腦出現卡頓時,沒必要著急忙慌地重裝系統;同理,如果覺得自己出現了職業倦怠感,也不用著急否定自己或者辭職,而應該接納自己:人畢竟不是機器,人是會累的,只要“倦”而不“怠”,及時調整,相信能找回狀態。
以上根據個人經歷談了幾點看法,不到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個人意見請在評論區留言。
作者簡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員?,F從事醫院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作者觀點僅代表個人,純屬技術交流,與供職單位無關。
上一篇: 互聯網醫院評價體系與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