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衛生健康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
在國家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醫改的政策背景下,2018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先后下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的通知》多個重要文件,要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建立完善電子證照和信息化監管模式,推進準入管理改革,探索對醫療資源、執業行為、醫療技術、互聯網診療進行動態監管的新機制,對衛生健康部門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綜合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以上政策背景和需求,結合北京市衛生健康信息化現狀,要求盡快對現有醫政醫管電子化注冊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建立完善北京市醫療服務管理與執業監管平臺,以達到國家和北京市關于推進電子證照改革、建立對實體醫院、互聯網醫院、醫療技術和診所的信息化監管模式的工作要求。北京市醫療服務與執業監管平臺項目(下文簡稱“項目”)總體建設任務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升級已建的醫政醫管電子化注冊平臺,實現機構、醫師、護士電子證照、救護車及醫療廣告等醫療資源的管理;第二部分是建設互聯網醫院審批系統并實現對以執業信息為主的相關醫療資源的實時動態監管;第三部分是建設醫療服務、診療行為等信息的采集系統及數據展示系統。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是北京市醫療服務與執業監管平臺的一部分。
在用戶方、建設方、承建商以及其他第三方共同協作下,項目于2020年4月正式啟動,6月底完成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建設,同時選取8家開展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作為試點醫院進行試運行,9月完成項目的初步驗收, 2021年4月9日組織并通過了終驗專家評審會。
2021年2月24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印發《關于北京市互聯網醫院許可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2021年4月26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推進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應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均需與監管平臺對接,接受平臺監管。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正式投入使用。截至11月23日,北京市共審批了30家互聯網醫院(在電子化注冊平臺完成最終審批);共有44家已經完成了監管平臺接入(含上述30家)。
(1)建設思路
北京地區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在立項及建設過程中總體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要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發揮已建系統績效;二是對于醫生互聯網診療行為的監管主體認定為醫院。對互聯網醫療監管按市、區及醫院的管轄范圍這一管理思路來開展,各司其職;三是對于國家要求的“實時”監管的實現,確定為每次互聯網診療服務結束時上傳相關數據進行實時監管。
因此,平臺設計基于前期的北京市醫政醫管電子化注冊平臺,其中醫療服務與診療行為監管所使用的部分基礎數據也源自現有的衛生統計信息平臺、電子病歷共享工程、北京地區住院醫療服務績效平臺等信息化平臺。
圖1 互聯網診療監管數據來源
(2)系統設計
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面向醫師、護士、醫療機構及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提供管理服務,主要功能包括互聯網醫院接入平臺和互聯網醫院數據采集、展現、監管等。
圖2 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總體架構設計
1)互聯網醫院接入平臺功能
擬申請互聯網醫院的機構在醫政醫管電子化注冊平臺批準前,需登錄互聯網接入平臺直接在線驗證測試數據,并提出對接監管平臺的申請。監管平臺中心端用戶根據上傳的數據質量分析結果判斷是否審核通過該申請,通過申請的機構,方可在醫政醫管電子化注冊平臺準入。該平臺功能包括:數據在線驗證、信息發布、接入申請、接入審批、審批記錄、質量報告等。
2)互聯網醫院數據采集、展現、監管功能
為互聯網醫院進行人員實時信息、機構年末信息、診療數據采集時提供數據采集上傳功能,同時,在采集報表上報時對報表項進行數據驗證,對于互聯醫院的診療數據,生成每日合規性報告,填報的數據如有問題,醫療服務監管平臺以通知方式下達給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診療數據展現功能包括以下內容:互聯網醫院線上診療負面積分情況、互聯網醫院好評率情況、互聯網醫院投訴率排名、互聯網醫院抗菌藥物處方比例情況、互聯網醫院處方量情況、互聯網醫院每日合規報告等。
(3)應用場景設計
1)監管平臺接入
互聯網醫院接入的流程可以分為互聯網醫院設置、信息系統對接、互聯網醫院注冊三步,具體流程如下:① 具備申請互聯網醫院的資質的醫療機構,可以在平臺發起申請設置,系統會下發一個ID作為信息系統接入的令牌;②互聯網機構憑借上述令牌,按接入平臺的工作流程完成機構、人員和醫療數據三方面信息的采集對接。對接成功后經審查通過,進入下一注冊環節;③完成信息系統對接后,互聯網醫院可以按相關要求提交材料進行正式注冊審批。
圖3 接入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流程
2)互聯網診療監管
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實現對診療前、中、后全過程監管。在診療前,建立互聯網診療準入監管,嚴格合適醫療機構及醫生的合規性。在診療過程中,對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平臺為互聯網醫院提供相關的技術提示,按照監管規則計算各醫療機構負面積分,并及時預警。在診療后,提供監管數據分析和反饋服務,保障醫院互聯網診療業務健康發展。
圖4 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界面圖
互聯網監管核心在與監管指標體系建設,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指標體系涉及資質類、運行類、監管類三類共42個指標項,監管平臺按照既定的判定規則,對互聯網醫院當日的整體運行情況進行合規性分析,并按照1次不合規行為積1分的原則,對互聯網醫院進行積分。每日積分累計成總積分,監管平臺可按照總積分對互聯網醫院進行日情況展現、月情況展現和年度情況展現,積分越多,不合規行為越多。按照負面積分的情況對醫院進行分級預警展示,負面積分0 ,運行良好。負面積分在5分以內為黃色預警,負面積分5-10分為橙色預警,負面積分大于10分為紅色預警。
(1)提高醫療服務效率,緩解看病就醫難題。
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使病人信息可以共享利用,避免了病人重復檢查,可有效降低醫療成本、提高病人診斷信息的重復利用等,大大節約病人的醫療費用,減輕病人醫療負擔,提高病人滿意度,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2)構建互聯網診療環境,為互聯網醫療安全提供保障。
通過互聯網醫院信息監管,實現互聯網診療全過程、多環節、多要素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實現對醫療資源和執業行為的動態監管,提高醫院管理和便民服務水平,人人享有醫療資源信息服務。為百姓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互聯網就診渠道。
(3)構建科學監管體系,為醫療機構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執業許可信息與診療信息的相互驗證,對比分析,對醫療行為進行監測,對于監測中發現的高危行為或高危因素進行預警,每日形成監測報告反饋給醫療機構和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進行匯總、統計、分析,為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監管和決策提供依據。
北京市互聯網診療監管平臺建設與實踐,實現了對互聯網診療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多要素監管,為百姓提供一個安全可靠又便捷的就診渠道,減少了慢性病復診患者的就診成本,提高了醫療服務效率,完善了互聯網醫療管理體制,為醫療機構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為促進衛生健康行業健康發展。
北京市互聯網醫療監管平臺經過一年建設順利完成終驗并投入使用,得益于北京市良好的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基礎和項目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深思:一是監管平臺的定位,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應以醫院為主體,市區兩級衛生健康委不應越俎代庖。對在線醫生和互聯網診療服務等的事中管理主要應由醫院依托自有相關診療信息系統進行即時性醫療業務管理;二是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功能的局限性,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監管是一項新事務,有不少問題尚處于探索階段,包括對于麻醉藥品、精神類藥品以及兒童用藥的監管;對藥師資格的監管及對實時監管的定義等;三是隨著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發展,其監管也必須日趨完善,包括與電子病歷共享工程對接,實現對于北京地區復診患者的判斷及互聯網安全體系建設,探索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的互聯網診療一體化平臺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