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蒨:特色智慧醫療促進學科建設和醫院高質量發展探索與實踐
作為青島市最大的省屬綜合性醫院、國家三級甲等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青大附院”)在特色智慧醫療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臨床業務的深度融合,推動這所具有123年歷史的百年老院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在CHIMA 2021大會上,青大附院院長董蒨全方位介紹了醫院在特色智慧醫療方面的探索和實踐。(點擊此處觀看董院長有情懷,有溫度,有內容的演講)
以下內容根據董蒨院長發言整理。
形成一院多區辦院模式
青大附院目前有五個院區,分別是市南院區、嶗山院區、西海岸院區、市北院區和平度院區,位于青島的東、西、北和中部,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依據五個院區地理位置、床位規模,醫院合理規劃院區功能格局,制定了不同的院區學科布局。其中,市南院區定位為疑難危重癥診治中心;嶗山院區定位為“大專科、小綜合”,培育知名專科品牌;西海岸院區主要是突出專科、綜合發展;市北院區是以腫瘤綜合診治為主的專科醫院;平度院區是遠離市區的綜合醫院。五個院區實行統一領導,采取的是典型的一院多區的辦院模式,不同院區做到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目前已成為山東東部規模最大的醫教研中心,現有總床位5800張。2020年醫院的門急診量達到了600萬,位列2020年中國綜合醫院門急診量第4位,手術量第12位,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醫療支撐。在2019年度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醫院排行第20位,較2018年上升5位,在山東省位列第一位;在四級手術人數單項排行榜中,連續兩年位列綜合醫院類第三名。
除了正常的醫療工作外,醫院特別注重科研和教學。作為青島大學的附屬醫院,醫院西海岸院區建設了建筑面積4萬平米的科教大樓,大樓上面一半是科研機構,下面一半是教學機構,大樓地下有1200平米的組織標本庫。各個院區也有小的科研平臺,為醫院整體醫、教、研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構建以智能前沿技術為引領的高水平醫療技術發展體系
一家醫院能夠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務,成為讓各級政府和老百姓都信任的醫院,醫療技術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近幾年,為促進醫院發展,醫院在前沿醫療技術的多學科交融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借助高端醫療技術促進醫院整體醫療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器官移植是醫院特色之一,移植的數量和質量位居山東省第一位。從2014年至今,醫院做了800多例肝臟移植,大約一年能做130-140個肝臟移植的患者,腎臟移植做了1400多例,成為成功完成肝臟、腎臟、心臟、雙肺移植手術的醫院。
青大附院較早引入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目前已完成機器人手術4000余例。2016、2017、2018年,全院心外科機器人手術數量蟬聯全國第一,施行了世界首例機器人心臟不停跳冠狀動脈搭橋+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左心室血栓取出術,以及全省首例機器人心臟二尖瓣成型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優點如下:手術操作更精確,術后恢復更快;創傷更小,并發癥更少;減少醫生疲勞;醫生操作可及性更高。
特色智慧醫療助力臨床醫療進步和學術地位提升
近幾年,醫院黨委和管理層明確提出,作為省屬高校附屬醫院,如何做到在全國有影響、有特色?青大附院提出,借助特色智慧醫療促進醫院醫療進步和學術地位的提升。
2017年2月,青大附院建立了山東省首家互聯網醫院。2018年11月,獲山東省衛生健康委批準,成為省內首批具備互聯網診療資質的三家醫院之一,建成了視頻和圖文問診相結合的互聯網診療模式。2019年4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工作現場會議在醫院召開,包括毛群安司長在內的很多領導來到了醫院。這些工作都極大地促進了醫院互聯網醫院建設。特別是在去年疫情期間,互聯網醫院幫助醫生護士們給廣大患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務。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平臺建立了包括各個學科在內、非常完善的多樣化高端醫療服務,包括圖文問診、視頻問診和綜合管理,以及遠程門診、遠程會診、協同門診、第三方檢驗檢查等,方便患者足不出戶看醫生,線上開處方藥品配送到家,有效延展傳統醫療的服務半徑,降低術后風險/慢病管理,方便患者進行健康管理。
青島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包含36個學院,怎么利用綜合大學的優勢做到最具特色的臨床醫學,為臨床醫學所用,助力臨床醫學的發展,是醫院一直考慮的問題。近幾年,醫院在大學里提出了臨床醫學+X“醫工結合”項目工作機制,X是各個其他學科,包括企業,探索和企業聯合研發高新技術,目前已與包括醫療科技企業在內的國內高新企業聯合建立協同創新中心,進一步拓寬成果轉化途徑,完善成果轉化分配體系,同時利用地緣優勢,實現包括海洋醫學、核醫學與放射防護醫學、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等軍民融合項目突破。
我的專業方向是小兒肝膽,連任過兩屆中國小兒肝膽外科學組的組長,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很多巨大肝臟腫瘤患兒來到醫院進行手術,在手術前和手術中我最惦記的,是能不能精準判斷腫瘤以及是否可以把腫瘤完整切除,挽救孩子的生命。“十二五”期間醫院承擔了科技創新課題,和高新技術企業合作,聯合研發了兩款高端設備:基于小兒肝膽胰一體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和外科智能顯示系統。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實現了術前從不同視角對病灶進行全方位評估,以便規劃和設計最佳手術方案,同時能夠將患者的CT數據從二維的變成三維,方便術中進行精準導航。外科智能顯示系統目前主要在成人肝膽疾病、腹膜后腫瘤、肺、縱隔等手術中獲得應用,實現了三維影像,可以進行深度圖像消噪、手勢防抖精準控制,實現快速、精確人機交互、精準手術導航。目前,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和外科智能顯示系統已應用于國內120家三甲醫院。
因為醫院致力于智慧醫療的打造,專門研究痛風的李長貴教授建立了目前世界最大的痛風病基因庫,同時和企業合作,研發了治療痛風病的輔助機器人,廣泛應用于患者。
醫院與高新技術企業合作,聯合研發了智能血庫和智能器官的轉運箱,目前已在臨床進行應用。在3D打印技術臨床研究方面,醫院建立了專門的3D打印技術臨床研究中心,目前廣泛應用于醫院各個科室,減少了手術時間,降低了手術的復雜性。
在5G+遠程手術遠程診療方面,醫院趟出了一條青島模式。劉牛海濤教授團隊借助5G網絡技術,利用國產手術機器人做了超遠程手術,在青島給遠在3000公里以外的貴州患者遠程做了手術,有效助力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惠及基層病患。目前,全院的遠程手術達到了49例。
除遠程手術外,醫院會利用5G網絡技術,通過智能超聲系統,每個星期都會給幾百公里以外的基層醫療機構的患者進行超聲遠程會診。同時,還應用了基于5G技術的遠程病理會診系統,對冰凍切片可以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院遠程診療獲得進一步應用。2020年1月17日半夜,山東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來到醫院就診。好在我們高度警惕,精準防控,及時采取措施應對疫情。2020年1月23日,醫院和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建立了全國最早之一的隔離病房的遠程會診系統,在當時防護物資非常緊缺的前提下,利用高新技術,確保一線專家安全的同時,幫助他們高效救治患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緊要關頭,醫院派出了143名醫護人員到武漢去,他們經常需要大本營的遠程支持。醫院借助5G網絡技術,給遠在武漢的同事提供遠程會診和疾病治療輔助,為他們救治患者提供支撐,并確保了他們的安全。
青島位于中、日、韓三國的中心地帶,是一所國際大都市。下一步,作為青島最大的醫院,青大附院有責任繼續做好本職工作,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力爭構建以青島、東南亞國家為核心的“雙核共興”跨境醫療合作新模式,利用特色的智慧醫療,提升醫療水平,提升醫院的整體影響力,推進互聯網技術進行成果轉化,重點打造與德國、日本和韓國知名高校醫療機構的合作,形成國際交流“一體兩翼”新模式。
(本文由CHIMA秘書處楊永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