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近期疫情對信息部門外包人員管理的啟示
挺遺憾,沒有能夠前往青島參加CHIMA 2021大會。
我,生長在南京,從未想過會處于風暴眼之中。所以,在全力戰“疫”的同時,也促使自己靜下心來思考。開始正文之前,先做三點說明:
一、此文不蹭熱度;
二、此文不評論疫情;
三、本人堅信疫情終將過去,陽光必定重現。
近期疫情的原因大家已經從新聞媒體獲知一二,外包是其中的高頻詞之一。其實縱觀各行各業,外包并非新生事物,也非一家獨有。例如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的后勤社會化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外包模式。外包的優勢一是不用自己養人或少養人,二是可以通過競標控制服務成本,三是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醫院信息部門也逐漸加入了外包元素,電腦、打印機、網絡,不少醫院都或多或少的將這些耳熟能詳的方面進行了外包。與不少醫院信息中心主任聊起外包的初衷時,都是為了將信息部門的人員從繁重且重復的瑣碎勞動中解放出來,專注于其他方向。我打心眼兒里贊同這種方式,不過話說回來,我在負責處室綜合性事務之后,發覺外包人員管理是門不小的課程。國內有不少兄弟醫院在外包人員管理方面走在前列,我希望通過此文拋磚引玉。
按照心理學常規,人們一般服從能夠管你“官帽子”或者發你“鈔票子”的那一方,俗稱“拿捏”。外包人員比較特殊,干活兒在醫院,但是薪資、保險等一系列待遇由派出單位負責。這也就容易造成你以為他管,他以為你管,到了最后誰都不管的窘境。為了避免這種巨大的潛在風險,我們粗略的做了一點管理嘗試,與大家分享。
外包人員雖然不屬于信息部門編制序列,但是就工作性質而言與信息部門人員并無多大差異,甚至有些類似深入發熱門診、核酸檢測點進行故障處理的高風險工作都是由他們完成,所以他們的行動軌跡也得納入部門管理范圍。從去年6月份開始,我們就要求所有駐場的第三方人員(含外包)每周提供一次蘇康碼與行程碼,從中、高風險區臨時來院的第三方人員必須提供核酸陰性報告,并統一上傳至文檔管理平臺保存。我們不是院感部門,但是我們深知“寧可萬無一失,不可一失萬無”,這是我們的態度。有了留存,追溯起來也更容易些。同時,我們還負責監督他們參加醫院組織的定期核酸檢測,為他們領取工作服,提醒他們戴口罩、帽子、手套,勤洗手,遵守醫院的防控要求。
掛牌上崗看上去好像是一件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事,不過我們認為不是可有可無。外包人員面向的是醫、護、技、藥,代表的就是信息部門,醫院內部人員眾多,如果不明示外包人員姓名、單位名稱、人員性質、制證部門,讓別人如何相信他們呢。口說無憑,沒有人事部門制作的正式胸牌?不要緊,我們從網上購買胸卡、掛繩,自己設計格式、打印胸牌軟紙,加蓋處室公章。這樣做花費不多,但是必須體現出正規、用心,能夠讓他們前往各部門或科室處理問題時少受阻礙。
信息部門人員與外包人員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簡單的派工與被派工關系,他們是來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的。當我們在辦公室為了一篇匯報文檔冥思苦想,為了一張ppt絞盡腦汁,為了一段代碼抓耳撓腮,為了一個需求用頭撞墻時,他們可能正冒著嚴寒酷暑在下面處理問題。我們平日也會和外包人員打成一片,也會對他們噓寒問暖,加班會給他們訂外賣,因為我們深知以情暖人是一種換位,人心溫暖之后,會大大增加外包人員隊伍的穩定性,對信息工作更為有利。
管理有時就是剛柔并濟,該立規矩時也不能含糊。最基本的諸如遵守醫院規章制度,與信息部門同步作息時間,與信息部門人員共同進行周末及節假日值班,服從處室工作安排等等。以德服人的同時更得以規服人。
嘮叨了這么多,可能還沒寫全,請原諒現在年紀大了,記憶力有點減退:)希望兄弟醫院有好的做法也能給大家學習一下,取長補短、博采眾長,為提高信息部門的綜合管理能力添磚加瓦。
最后,再次感謝各位朋友發來的問候,謝謝!
柳明,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處高級工程師。入選“十三五南京市衛生青年人才培養工程”,中國醫院協會信息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療信息化分會青年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智慧醫療技術與管理分會委員、江蘇省醫院協會“互聯網+醫療服務”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南京衛生信息學會青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一篇: 李大川: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開局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