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教授陳宏民:疫后互聯網醫院暴增至1000家 應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與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陳宏民表示,疫情前全國的互聯網醫院僅有100多家,疫后至今不到一年時間就暴增至1000家,發展迅猛。但同時他也強調,由于互聯網醫院的數量多、規模小,缺乏規模經濟,缺乏信息披露和整合的能力,亟需建設統一入口、統一界面的公共服務平臺,讓更多的醫院和醫生介入,并且更好地保護患者隱私安全。
近幾年來,互聯網醫療發展蓬勃,據陳宏民透露,按照2019年的相關數據統計,在線醫療規模約270億元。不過他指出,相比于每年近2萬億元的醫藥銷售和近2萬億元醫療服務及器材,在線醫療的規模仍然比較小。
陳宏民認為,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醫療行業、尤其是互聯網醫療是帶來很大的機遇,并從政策法規、技術環境、用戶的偏好、主流企業的接受度以及行業的盈利模式等五個維度進行了闡釋。
首先,在疫情出現之前,我國的政策法規管理十分嚴格,雖然已于2018年推出了互聯網醫院相關政策,但實際上準入門檻依然很高,而且相應的醫保在線支付、線上配藥等環節尚未打通,在線診療能力嚴重不足。而疫情出現之后,政策法規開始鼓勵在線咨詢問診,互聯網醫院的門檻一下子降低了很多。
第二,多年來各個行業的互聯網已經擁有了不錯的技術環境,但是專用型行業仍然較弱。疫情發生之后,遠程醫療的界面在不斷改進,尤其是醫保電子處方等,使得在線診療形成了良好的閉環。
第三,疫情前,絕大部分的用戶依然習慣于線下看病,加之實體醫院普遍不接受在線業務的對外服務,商業模式較弱。而疫情的發生改變了用戶偏好,許多患者在疫情期間體驗到了遠程咨詢和醫療服務,從而滿意度也在持續提高。
第四,主流企業的接受度是迎來變化最大的一個領域,醫療行業的主流企業即實體醫院,原先幾乎不接受在線服務模式,而疫情逼迫其全面接受。統計顯示,疫情前,全國的互聯網醫院僅有100多家,疫后至今不到一年時間就暴增至1000家,目前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其中將近50%分布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等醫療資源比較充足的區域。
第五,行業盈利模式的變化相對滯后,無論是遠程醫療的業務范圍、收費的靈活性以及各類業務的融合均有待改善,但是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空間。
當然,盡管有疫情帶來的巨大發展契機,互聯網醫療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決問題。在陳宏民看來,首要困局是,現在的互聯網醫院帶有濃厚的疫情色彩,與要常態化的患者需求端還存在著嚴重錯位。
從患者角度出發,目前互聯網醫院的診療范圍受到嚴格限制,只能做慢性病、常見病的復診,大部分疾病難以在線獲得診療,同時客戶端界面非常繁瑣。
從醫生角度出發,互聯網醫院的收入既不如互聯網醫療機構收費靈活,也不如公立醫院線下診療的多樣性。
從醫院角度出發,建立一個互聯網醫院平臺,前期開發需要投入以百萬計的巨額資金,后期的運維費用也很高,而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情況則是,一家互聯網醫院一天僅能接診十幾單或幾十單,且大部分是不收取費用的在線咨詢。
陳宏民解釋稱,現有的醫療領域實際上分成雙軌,一方面傳統的公立醫院受到很多傳統政策制約,另一方面互聯網醫療機構雖然擁有相對較大的空間,但很難進入到核心的治療領域。“這種雙軌制有很大的問題,很多行業的經驗教訓我們要借鑒。比如支付行業強行進行線上線下分離,后來被一個二維碼就全部沖擊掉了;再比如出行,打車平臺原先有網約車和巡游車,我一直叫拉架式的規范,現在這種商業模式已經漸漸消失?!?/span>
對此,陳宏民提出了建議,互聯網剛剛滲透到醫療的核心業務,因而可以更多地借鑒已經走在前面的領域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例如零售、金融、傳媒等。
與此同時,由于互聯網醫院的數量眾多,規模小,缺乏規模經濟,缺乏信息披露和整合的能力,陳宏民建議,可以參照零售業平臺的思路,建設互聯網醫院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統一入口、統一界面整合中小型規模的互聯網醫院,讓更多的醫院和醫生介入,并且統一的基礎設施還可以更好地保護患者隱私安全。
來源:新浪財經
作者:鄒沅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