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區互聯網醫院為“懸空老人”解憂
70多歲的彭浦新村老人彭阿姨家住沒有電梯的六樓,每天樓層爬上爬下很吃力,老人本就患有多種慢性病,疫情期間問診更是徒增難度。好在大半年前,彭阿姨簽約的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全市率先開出首家社區互聯網醫院,網上問診送藥上門,一解彭阿姨這些“懸空老人”的急難愁。
據悉,在推進“四史”學習教育中,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抓實抓細,凝心聚力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之時,更將中心的事業發展與疫情防控相結合,共同為社區居民營造良好就醫體驗。
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處靜安區北部,扎根于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彭浦新村,輻射周邊15萬人,體量相當大。老齡化程度高是典型特點:社區中60歲以上人群占戶籍人口的36%,但在老小區中,這一比例高達60%以上。
中心今年先后走訪調研發現,“懸空老人”疫情期間就診成了一道難題:本就擔心到醫院問診有風險,許多老人不敢出門,但慢性病日常用藥斷不得,這可怎么辦?
三級醫院疫情期間開出互聯網醫院,社區可否學習借鑒?據了解,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本來就具有較好的信息化基礎,電子病歷更是一度成為全市社區的標桿,依托靜安區政府的信息平臺,互聯網醫院就這樣像模像樣開展起來。首家社區互聯網醫院上線至今大半年,月均問診量保持在200人次左右,“盡管就診人數并不多,老年人也更偏向現場問診,但作為‘懸空老人’的就診補充手段,著實解決了他們最實際的煩惱?!敝行母敝魅侮惓空f。
打開手機頁面,與簽約病人實時視頻,了解近日癥狀、解答日常問題、開出處方、家中等待送藥上門……一系列互聯網醫院操作,彭阿姨已經嫻熟掌握。她的簽約家庭醫生容茜說,“我與彭阿姨已經建立了兩年關系,彼此相當熟悉信任。疫情期間,互聯網醫院換了一種形式,便捷了阿姨,也為管理家庭病人帶來全新探索?!?/span>
開出互聯網醫院,社區醫生更忙了!中心黨支部書記李錚告訴記者,中心特意將病區門口的活動室改為“互聯網檢查室”,每天下午4時至5時這一個小時,專門排出2位醫生網上坐診,“一來這個時間段醫生相對時間寬裕,二來2位醫生排班也可以滿足病家需求。”由于社區互聯網醫院設置在手機端,日常非坐診時段,醫生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線上問診,滿足病家需求。
黨員醫生在這次的“四史”學習教育實踐中,發揮了排頭兵的作用。據悉,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員比例約達25%,疫情期間,黨員醫生非但互聯網醫院積極坐診,同時通過“提前上崗一小時、午間少休一小時、下班延遲一小時”的三時工作法,確保服務細節持續提升、服務能力不斷升級。
“‘四史’學習教育是抓手,通過這一抓手督促我們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長效機制,共同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崩铄P說,建立首家社區互聯網醫院,疫情防控期間有效避免了病人交叉感染的風險,切實解決了行動不便者的基本醫療需求,可謂綠色醫療新通道。而探索遠不止互聯網醫院,據悉,中心還與社區長者照護之家結對,以專業知識引導科學疫情防控,為社區老人營造安心環境。
疫情期間,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地走訪長者照護之家的實際需求后,上門居家消毒培訓、示范演練,同時為無法接受家屬探視的老人開展心理疏導,提供消毒片、一次性手套等相關防疫物品。硬件送溫暖之時,一系列關愛也隨之跟上:黨員家庭醫生在疫情期間定期上門送醫送藥,疏導心理,為疫情期間的“長者照護之家”拉起了一條堅實又溫情的“防火線”。
家庭醫生平時是社區居民的健康守門人,疫時是社區居民的“防火墻”。據了解,下個月,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將選派骨干醫護對接區內某隔離點,發揮黨建品牌效應,彰顯黨員使命,在疫情期間為區域居民的安康作出更多貢獻。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顧泳
上一篇: “灣區創見?2020網絡安全大會智慧醫療專場”在深圳成功舉辦
下一篇: 醫療信息化新聞一周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