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互聯網醫院報告》發布,577家醫院覆蓋26省市,醫保落地、醫生執業等痛點待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線下診療渠道受阻、資源緊張,互聯網醫院迅速行動,建設和運營數據都有了快速增長;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互聯網醫院發展進入常態,國辦也已發文支持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
具體而言,互聯網醫院在疫情期間獲得了哪些發展和突破?服務模式有哪些創新?未來發展趨勢是怎樣?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現推出《2020年互聯網醫院報告》。本報告調研了20家互聯網醫療企業,并搜集到577家互聯網醫院信息,從疫情防控和新基建帶來的行業機遇出發,研究互聯網醫院當前的服務模式、建設特點,以期為行業帶來參考。
國內最早一批互聯網醫院出現在2014年至2015年,據央視新聞報道,截至2020年6月底,各地已審批設立互聯網醫院近600家。經過5年的發展,互聯網醫院在政策環境、建設主體等方面,已經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政策演變:從框架確定到細節設計
據動脈橙數據庫統計,2015年至今國家和地方共發布了126條互聯網醫院相關政策(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覆蓋指導、監管、支付三大體系,2020年的疫情防控措施加快了互聯網醫院政策體系完善,目前正逐漸由框架確定過渡到細節設計階段。
尤其是在如何界定復診、如何平衡醫生線上線下執業關系等關鍵環節,國家衛生健康委僅在《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中作出了框架性表述,此后地方衛生健康委在相應的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中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做法。海南規定了復診的6個條件,滿足之中之一即可。江蘇對醫生線上執業的態度最為開放,只要醫生不影響線下醫療機構的正常工作,在院內、院外,上班或下班狀態,均可在線接診。
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各地衛生健康委政策中,關于復診與醫生要求的表述,蛋殼研究院制圖
>>>建設進展:從沿海到內陸、由點及面
梳理互聯網醫院的建設情況可以發現,其正在由沿海城市向內陸城市擴展,正在由以往的少數省份向全國范圍發展。
我們從多個公開渠道統計到新政出臺后577家互聯網醫院的資料(截至2020年6月30日)。資料來源包括:各級衛生健康委公示信息、主流媒體報道、醫院官網官微信息;已獲批但暫未運營的計入其中,僅在公司名稱中包含“互聯網醫院”的不計入。
結合新政出臺前后互聯網醫院的情況,其整體數量與主導方呈現出如下變化趨勢:
不同時期互聯網醫院主導方的變化,資料來源:各地衛生健康委、醫院官網官微,蛋殼研究院制圖,注:不明確成立時間的互聯網醫院未統計到圖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全國各地醫療資源、醫療水平、醫療信息化水平不盡相同,各地建設互聯網醫院的情況也有較大差別。以577家互聯網醫院為例,其整體分布與主導方占比呈現出如下特點:
互聯網醫院按主導方的地區分布,資料來源:各地衛生健康委、醫院官網官微,蛋殼研究院制圖,注:山東互聯網醫院包括已獲批資質和已通過監管平臺審核兩種情況
從各省份互聯網醫院的兩類主導方占比來看,絕大多數省份實體醫院主導占比更高,僅有寧夏和海南兩地以企業主導互聯網醫院為主。
從整體分布上看,互聯網醫院主要分布在東部、南部沿海省份和寧夏,與這些區域早期探索打下的基礎密切相關。但是,互聯網醫院也不再局限于這些先行先試的區域,全國已有互聯網醫院的省份已達26個。其中,湖南、重慶、吉林、山西等地均為2020年上線首家或首批互聯網醫院,體現出從沿海城市向內陸地區逐漸發展、由點到面逐步擴散的趨勢。
>>>互聯網醫院成為“互聯網+”醫療健康基礎設施
近兩年來,新基建成為各行各業的熱詞,今年,這一概念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新基建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憑借新基建的東風,互聯網醫院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在覆蓋廣度和行業規范方面都將持續提升。
目前,已有江蘇、上海、北京等省市將互聯網醫院納入當地的新基建發展規劃中,主要包含擴大覆蓋、促進規范兩個方面。
我們分析了2018年4月互聯網醫療新政出臺以來的互聯網醫院中標數據,也能說明實體醫院配備互聯網醫院作為基礎設施的趨勢。
2018年4月以來互聯網醫院相關項目中標項目數變化及采購方占比資料來源:中國政府采購網、各省政府采購網,蛋殼研究院制圖
2018年互聯網醫療與互聯網醫院新政出臺,當年中標項目暫時不多。2019年,實體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逐漸進入高峰期,全年公開的中標項目有32個。
2020年1-6月,全國已有29個中標項目,數量逼近2019年全年數量,預計下半年將延續增長之勢。
以上項目的采購方中,三級醫院占76%。這些醫院門診量大、技術水平高,服務類型多樣復雜、業務流程要求繁多,獨立建設互聯網醫院體系能夠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也在推動互聯網醫院建設。未來,互聯網醫院將成為線下實體的標配。
由于公立醫療機構搭建互聯網醫院平臺有多種方式,部分情況可不公開招標,且上述中標信息收集渠道有限,僅作為樣本觀察變化趨勢,不等于互聯網醫院的實際項目數。
2020年以來疫情對互聯網醫院行業的催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互聯網醫院因此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多部門推動、醫保支付突破,互聯網醫院發展成常態
因疫情防控需要,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等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互聯網醫院發展。結合疫情形勢以及互聯網醫院可以發揮的作用來看,這些政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政策角度不同,但整體而言,疫情帶來的政策推動并非臨時性的,而是鼓勵常態化發展,強調其在日常醫療服務與公衛應急體系中的技術和能力儲備。
疫情期間政策對互聯網醫院的推動,資料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蛋殼研究院制圖
值得強調的是,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30日,已有71家互聯網醫院在疫情期間接通醫保,以公立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為主,但也出現了微醫、平安好醫生、醫聯等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
過去幾個月,是醫保支付在互聯網醫院實現實質性突破的階段,醫保接入后,在線問診、開方、結算、藥品配送這一服務閉環更加完整。
>>>多場景滲透、維度增長,用戶使用習慣養成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流行病,疫情變化引發了全球關注。線上看病也促使大眾對互聯網醫院認知度提升,一定程度上養成了使用習慣。這種習慣養成主要體現在與互聯網醫院相關的、全維度的數據增長上。
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或項目疫情以來的主要運營數據,數據來源:企業及公開報道,蛋殼研究院整理
綜合多家企業運營數據來看,各家服務重點不同,所體現出的數據類型也不同,但整體上都圍繞在咨詢問診、開具處方、醫學科普、新增用戶、對外合作等環節。
由于網絡咨詢量暴增,醫生工作量較平時大幅增長?;ヂ摼W醫療平臺上大多醫生為利用業余時間提供服務,而平安好醫生依托自有的全職醫療團隊(達1409人)以及自主研發的AI輔助問診系統,高效地為用戶提供涵蓋7X24在線咨詢、在線購藥等醫療服務。
盡管疫情前期進行網上問診的用戶中,包含了恐慌、不理性的部分,但整體而言,尤其是從處方這樣的實際需求增長來看,疫情仍然促進了用戶積累與習慣養成。
同時,多數互聯網醫療平臺將問診接口開放給新聞資訊、生活娛樂、網絡社交等第三方機構,加速互聯網醫療在各類場景的滲透。例如,春雨醫生這期間將在線義診對政府部門、主流媒體、保險、地產等領域的1200多家機構開放,不僅問診量快速增長,還擴大了在線問診的用戶普及面。
>>>全流程打通,服務模式升級
疫情期間,互聯網醫院服務廣度延伸,以在線咨詢問診為基礎不斷做延展,滿足防控需求。同時,診療全流程打通,互聯網醫院服務內容進一步豐富,模式得以升級。
疫情期間互聯網醫院的主要服務類型,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制圖
如上圖所示,疫情期間互聯網醫院總共發展了五大服務環節。其中,紅色字體為主要針對疫情防控、或在此期間有重大突破的服務,黑色字體為日常服務。當各環節流程更加暢通之后,企業能夠高效整合服務、技術資源,進行流程優化或重構。
在用戶需求、政策鼓勵下,互聯網醫院建設熱潮再次掀起。怎樣才能申辦一家互聯網醫院?哪里申辦互聯網醫院更容易?我們整理了各地互聯網醫院的申辦政策與現有互聯網醫院的情況,以期為業內帶來參考。
>>>區域特征明顯:海南、寧夏企業主導,北上廣等地實體主導
由于各地醫療資源、醫療信息化水平、互聯網醫療探索程度等存在較大差異,其互聯網醫院的申辦也具有各自的特點。到底哪里申請互聯網醫院更容易?這個問題也無法簡單用某個省份來直接回答,實體醫院主導型互聯網醫院和企業主導型互聯網醫院在不同省份面臨的審批松緊程度不一。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披露建設了互聯網醫院的省份有26個(2018年互聯網醫院新政實施后建成),意味著這些省份已經建成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北京由于監管平臺未建成,此前僅審批了部分醫院的互聯網診療資質。但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近日發布《關于開展互聯網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已啟動了互聯網醫院試點。
我們從上述27個省區市的互聯網醫院政策、已建成情況、申辦的開放性和限制性條件等多個維度,來觀察各自的互聯網醫院申辦特點。
從已建成互聯網醫院的情況來看,27個省區市可劃分為三類區域。
企業主導型區域有海南和寧夏,兩地對企業開辦互聯網醫院均持較為開放的態度。
融合發展型區域有山東、福建等地,這些省份雖然以實體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為主,但同時也兼顧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
實體醫院主導型區域主要有北上廣,以及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這些地區有優良的醫療資源、經濟水平和醫療信息化基礎,實體醫院嘗試互聯網醫院的積極性高。
上述三類區域中,互聯網醫院政策、申辦的開放性和限制性條件各有差異,我們通過評星的方式綜合來看各類區域申辦互聯網醫院的難易程度。因篇幅限制,詳細的評分情況在報告全文中展示,掃描文末小程序碼可下載。
>>>互聯網醫院申辦實例之實體醫院獨立設置
北京朝陽醫院互聯網醫院(試點)申辦及服務完善流程,資料來源: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北京朝陽醫院、企業,蛋殼研究院制圖
作為復旦版全國醫院排行榜的綜合榜前100名內的醫院,以及呼吸科聲譽排行榜前10名的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年門急診量達380萬余人次。線下門診號源搶手,預約周期長達84天,即每天固定時段開放第84日號源,呼吸科、職業病科、心血管內科等熱門科室號源84天內往往全部約滿。
互聯網診療上線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線下號源緊張問題。為了保證醫療質量,醫院要求主治以上的醫生提供線上復診,高于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
對于公立大三甲醫院來說,將復診患者分流到線上、提升患者就醫效率,是互聯網醫院最直接的作用。但業內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這可能進一步增加大醫院的虹吸效應,與分級診療相悖。但在實際服務中,醫院一般要求復診患者為本院的線下首診患者,并非隨時隨地可選擇在大醫院復診。同時,大三家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往往不只是復診開藥,還包括一系列指導下級醫院的遠程醫療服務,因此大醫院的互聯網醫院未必一定會“虹吸”患者。
>>>互聯網醫院申辦實例之合作共建互聯網醫院
山東青島新陽光婦產醫院申辦互聯網醫院流程,資料來源:山東省衛生健康委,企業公開資料,蛋殼研究院制圖
對于區域性的中小醫院、門診量不大的醫院或建設運營能力有限醫院來說,入駐區域互聯網醫院平臺或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是較好的選擇,可利用平臺的系統建設能力、患者聚合與運營能力、合作伙伴整合能力等優勢,降低投入成本。而平臺則能夠集中這些實體醫院的醫生,成為服務患者的核心資源,醫院與平臺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互聯網醫院申辦實例之第三方依托實體醫院申請互聯網醫院
上海同舟共濟互聯網醫院申辦流程,資料來源:企業,蛋殼研究院制圖
企業在建設互聯網醫院過程中,需與所依托的實體醫院診療科目范圍相符。上海商贏醫院管理在2019年就依托復旦大學附屬婦產醫院開辦了上海商贏互聯網醫院,診療科目不能超出線下醫院范圍,因此,也是一家婦產??漆t院;2020年依托的上海同濟醫院是綜合醫院,其診療科目覆蓋廣,上海同舟共濟互聯網醫院即可開展相應科目的線上服務。
此外,企業依托實體醫院、尤其是公立醫院時,盡管雙方有合作協議,但雙方仍需花大量精力和時間進行溝通與磨合,可能成為影響申辦進度的一個隱形因素。
雖然我們已經明確,2020年以來互聯網醫院得以快速發展,但行業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尤其是需要從政策層面進行突破的問題。我們對其做了梳理,并對行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核心定義有待進一步明確
互聯網醫院的診療范圍僅限于常見病、慢性病復診,但目前這一概念的界定還不夠明確,需要政策層面更細化的規范。
僅僅是復診的界定,就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就有著更廣泛的描述空間?;ヂ摼W診療之所以僅限于復診,主要就是出于醫療安全的考慮,如果沒有詳細且統一的規定,那么,行業長期的規范發展就可能受到影響。
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概念的界定路徑,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制圖
因此,常見病、慢病復診這一核心概念有待進一步明確范圍。首先是確定常見病和慢病病種,其次是確定“復診”的幾項限制要素,例如,需要提供哪些病歷資料?需要多長時間內的病歷資料?哪些來源的病歷資料是被認可的?這些問題明確后,醫生才能更規范地進行執業,患者也能獲得更安全的診療。
>>>醫生入駐第三方平臺需獲得更多支持
盡管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已開放多年,但在現實中,大多實體醫院并不希望醫生入駐第三方平臺執業,這一現象在今年實體醫院加快互聯網醫院建設步伐后更為明顯。如何平衡醫生在自家平臺和第三方平臺執業,急需管理細則做進一步平衡。
醫生工作繁忙,但精力有限,到第三方平臺線上執業是否影響主要執業機構的工作,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界定,醫院大多不愿意醫生到第三方平臺服務;加之疫情以來更多的實體醫院上線互聯網醫院,醫院更是希望醫生在自家平臺執業。
所以,實體醫院的嚴格管理使得醫生入駐第三方平臺存在一定限制,大多醫生作為事業編制的“單位人”,即使有政策支持到第三方平臺服務,也不可能無視醫院的管理規定。
若第三方平臺醫生流失嚴重,行業的創新發展可能受到影響。所以,主管部門還需制定細則,對醫生執業平臺的分配做進一步平衡。
>>>互聯網+醫保成為互聯網醫院新動能
互聯網醫院接通醫保支付已成為大趨勢,但從現有數據來看,這其中主要是公立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是少數。加之互聯網醫院納入醫保支付的整體原則是“降本增效”,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互聯網醫院,從醫?;鹬兄苯荧@益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接通醫保支付的互聯網醫院獲客更容易,也就有機會對這些患者進行后續健康管理服務的轉化。
同時,在接通醫保的過程中,國家醫保局對醫藥機構的信息系統改造做了嚴格要求,包括為患者建立和妥善保存電子病歷、在線電子處方、購藥記錄等信息,做到診療、處方、交易、配送全程可追溯,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全程可監控。
醫保接通促進了互聯網醫院基礎設施完善,當互聯網醫院具備了完整的診療流程、監督環節后,商保就有了良好的接入條件。在醫保滿足基礎醫療需求、商保滿足多樣化醫療需求的情況下,互聯網醫院服務內容更加完善,也就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但與此同時,從整體上看,醫保支付開通比例仍較低,落地速度還需加快。
我們從公開資料統計到的信息顯示,目前全國577家互聯網醫院僅71余家開通醫保支付,占比11%,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江蘇、北京等省市,且以公立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為主。
盡管政策已經明確互聯網醫院可納入醫保支付,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各地受醫?;?、執行細則制定、創新意識等多種因素影響,推動進度不一。
醫保支付推動進度直接影響著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閉環是否能更完整,行業是否能持續快速發展,因此,其落地進度需進一步加快。
>>>實體醫院與企業將通力合作促使雙方降本增效
實體主導和企業主導,這兩類互聯網醫院在醫療資源、運營能力方面的優勢和劣勢明顯,深度合作才能助推行業持續創新。
實體醫院越來越多上線互聯網醫院,形成大量的單體互聯網醫院,但實體醫院的運營能力有限,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后,不一定能獲得相應的效益。
而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在實體醫院大量上線互聯網醫院的情況下,可能產生醫生流失。
所以,二者需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整合各方資源,重構醫療服務流程,以達到參與者與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目前,好大夫在線與實體醫院合作義診、微脈與實體醫院合作開展??苿撔路丈墶⑸腾A醫院管理與實體醫院合作的全療程服務等,都是企業與醫院深度合作的模式。
實體醫院與互聯網醫療企業合作環節,圖片來源:蛋殼研究院制圖
院企合作,在于雙方發揮各自所長,圍繞患者或用戶,進行一系列產品、服務及硬件的組合,并通過合作使多方受益。不過,要實現二者的深度合作,關鍵在于實體醫院、尤其是公立醫院持更開放的態度。
來源:動脈網(內容有節選)
作者:張曉旭
CHIMA大講堂直播與回放:
https://djt.chima.org.cn
全國衛生健康行業網絡安全技能大賽:
https://chcsc.chim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