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信息建設論證會記事
近日,醫院舉行了一年一度的信息化項目論證會。這是一次以醫院決策層為主的閉門會議,我本不在參會人員之列。但是,機緣巧合,我有幸以學習者的身份旁聽了整場會議,收獲頗豐。
會議氣氛之熱烈,互動之頻繁,干貨之多,均超出了我想象,也讓我應接不暇,一邊記錄一邊聆聽,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觀點。
會議結束后,我將洋洋灑灑的會議記錄整理成文,與諸位分享。期待觀點在交流和碰撞中越來越明晰,指導自己的工作繼續前行。
引子
時間:2019年2月上旬
地點:醫院學術廳
參會人員:分管信息化的院領導、臨床和醫技科室主任(代表)、設備科和信息科主任、外請專家等。
議題:醫院年度信息化項目建設論證
總體印象
為什么開會
年度信息化項目論證會,一般選在新年伊始或年終歲尾召開。作為規劃年度信息化工作的“一號會議”,這場會議主要有兩個重要目的:
一是定方向。方向很重要。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總要結合趨勢和自身定位,認準一條更具性價比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是修枝芽。信息化建設千頭萬緒,在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前提下,每個部門有各自的考量,需要分清主次,達成共識;同時精打細算,把錢花在刀刃上。
02
會怎么開
據不完全統計,全院有將近30個科室領導或代表參會,各科室都會提出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設需求,并簡要說明“為什么要上,上了有啥用,依據是什么”等重大問題。
科室陳述完畢后,與會專家和院方領導對項目進行優化調整,該減的減,該并的并,該合的合,最終形成一個可行性好、性價比高的年度信息化建設方案。
03
會議靚點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產品角度看,這是一場非常好的醫療信息化產品經驗交流會,與會人員既是醫院的決策層,也是產品的高頻、高級使用者。“用戶怎么想、需求怎么找、趨勢怎么判”等老生常談的產品問題,都會
感受總結
帶著學習的心態參會,我從中發現四點新感受:
01
從功能模塊到整套系統,一攬子解決方案越來越受青睞
按照以往的經驗,科室對信息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解決某個環節的痛點上,通過對現有的軟件進行升級、打補丁、上插件等“微創手術”,基本上可以解決問題。今年不一樣了,越來越多的科室,在現有信息化基礎之上,提出了覆蓋整個業務流程的系統解決方案需求。
例如,設備科提出,現有的設備和耗材管理系統,修修補補用了五六年,雖然能用,但受制于軟件架構和頂層設計,優化和提升空間有限。傳統的庫房管理模式和配套軟件,已經無法滿足醫院的業務發展帶來的管理要求。特別是高值耗材的出入庫量劇增,管理跟不上,跑冒滴漏的現象屢禁不絕。因此,急需一套以高值耗材管理為重點的設備和耗材管理系統。
急診科的案例也很典型:在醫院信息化紅紅火火的今天,急診信息化始終處于一個被忽視的尷尬位置。說急診沒有信息化吧,也不盡然。這幾年在信息化建設的浪潮中,急診信息化也多多少少分得了一杯羹。但整個急診信息化的發展程度確實與“以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治病救人”的急救目標不相匹配。所以,急診科主任在會上,以醫院即將加入全省公安系統緊急救治綠色通道為契機,再次呼吁上線全流程、全要素的急診信息化系統。
這只是兩個典型案例,從各科室主任的匯報來看,很多信息系統的體量、規模以及業務復雜度,絲毫不亞于傳統的HIS。可以說,HIS“一家獨大”的局面和“雨露均沾”的分配方式已經不再,專科信息化的發展壯大正在提速,圍繞整套業務流程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更受青睞。
02
從可選到必選,信息化對醫院業務的支撐地位越來越明顯
當醫院規模和業務水平達到一定規模時,信息化便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之作,而是緊缺急需的雪中送炭之舉。超聲科主任匯報需求的方式直截了當,上來就放了兩張科室門口的“排隊”盛況(如下圖所示),并且表示:超聲科急需一套分時預約系統,來解決圖片上這種患者怨聲載道、科室壓力山大的被動局面。
超聲科主任的話引起了CT室、核磁室等負責人的共鳴,大家紛紛表示,隨著門診量節節攀升,分時預約是正規診療秩序的必需手段。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各科室的共同呼吁下,一套全院級的醫技檢查分時預約系統呼之欲出。
類似上面的案例在這次會議中還有很多,不再贅述。信息化不再是醫院發展的背景墻、宣傳墻,而是承重墻。
03
從托管到主管,科室的“獨立持家”意識和“數據資產”素養越來越強
按照以往的經驗,醫院信息化系統大多由信息科運維,科室使用。但這次會議上,我發現很多科室提出,要培養自己的IT業務骨干,建立專門的數據中心,實現“機房設在科里、數據抓在手里”的目標。
且先不說這個目標是否切合實際,可行性如何,這種提法本身就是一種進化。過去一年,我聽得最多的說法便是,數據是一種資產。我相信醫院的科室也借鑒了這種說法,他們不再滿足于把寶貴的數據資產存在以信息科為代表的“銀行”,而是開始學習如何“理財”,掌握更多的數據,期待從中挖掘更多的價值。
用戶素養的提高當然是一件好事,意味著醫院信息化的生態更加繁榮,檔次更高了。從另一方面來說,數據治理迫在眉睫,也倒逼著信息科主動提高自身素質。未來醫院的CIO須熟練理解算法和數據,職能逐步轉向CDO(Chief Data Officer,首席數據官),成為具備極強“分析能力”的人。
04
從IT到IOT,萬物互聯的輪廓越來越清晰。
在醫療場景中,存在很多移動的人和物,比如醫護人員、患者、藥物、醫療器械等。如何讓上述角色在復雜的醫療業務流程中始終保持在線,是識別、定位、跟蹤、監控的前提。物聯網技術在對移動個體的實時精確感知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隨著物聯網技術及其產業鏈的成熟,物聯網應用已逐漸滲透到業務極為繁雜的醫療行業中。包含了物聯網的解決方案也成為此次會議中的亮點。類似電子標簽、傳感器等詞匯,出現在很多科室的匯報方案中。
例如,護理部提出,傳統的病房或者門診輸液,采用人工方式進行觀察干預,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容易產生安全隱患。對于一些輸液速度控制較高的特殊藥品,只能通過目測來控制滴速,存在誤差。血液科和醫學實驗科,則提到了血液和生化藥品對保存環境的溫濕度要求很高,現有冷庫自帶的環境檢測系統,大都是多年前配置的單機版系統,無論在互動還是聯通能力上,都與科室要求相去甚遠。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線是最穩妥的管理。物聯網的積極引入,可以讓醫院在諸多業務環節的上實現從離線到在線,從模糊到精準,從整體上提高服務效率、減少醫療差錯、控制醫療成本和改善就醫體驗。
思考
走出會場,我最大的感受是“變天了”。這場會議上體現出來的產品新生態、發展新趨勢和用戶新需求,都超出了我現有的認知水平,我感覺自己急需補課,補課的重點放在以下兩點:
一是做加法:增加對臨床業務的關注度。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臨床業務上,通過多下科、多觀察、多親歷等,掌握最真實的業務流程,最準確的業務需求,避免跑偏;
二是做減法:用戶的需求不一定合理,需求在落地的過程中需要引導,避免帶偏。前提依然是你對業務的了解和掌握。
在會議上,檢驗科提出為了建立符合ISO管理標準的實驗室,需要購買一套實驗室文檔管理系統。在檢驗科講解完畢后,信息科提出,以醫院辦公系統中現有的文檔插件為基礎,略加修改就可以實現檢驗科對文檔管理的需求。最終大家達成共識,按信息科說的辦。(信息科終于硬氣了一把)
以上便是我參加院級新年度信息化項目建設論證會的想法,請大家批評指正。期待寶貴意見,共同提高。
作者:李楠,男,33歲。先后畢業于第一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和蘭州大學信息科學與計算機學院。從業至今,歷經基層醫院信息科、衛生行政機關等崗位,先后從事衛生統計、HIS系統開發和運維等工作,現就職于原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醫務部。
轉自公眾號:愚人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