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將掀開互聯網醫療新篇章
3月16日,從北京到海南,一場相隔3000公里的遠程手術借助互聯網完成。醫生在海南醫院里通過網絡遙控操縱機械手,為遠在北京的帕金森病患者實施了這場特殊的手術。這也是我國首例基于5G技術的遠程人體手術。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網上掛號、遠程醫療、在線問診改變了傳統的就醫方式,也大大緩解了就醫難問題。然而醫生和患者之間隔著屏幕依然無法進行手術等醫療處置,千里迢迢跨區域就醫的難題依然存在。而如今,5G技術憑借其高速率、低時延、大帶寬的特點,或將破解遠程就醫的瓶頸,而這也將為互聯網醫療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并有望掀起互聯網醫療領域一場新的變革。
1
爭分奪秒
高速率傳輸急診數據
對心臟病等急病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而黃金搶救時間往往就在撥打救護電話、等待救護車、趕往醫院的過程中被浪費了。如今5G技術的出現,則為入院前的搶救提供了更多可能,為病人搭建了一條“綠色院前急救通道”。
在病人發病的同一時間,其身上佩戴的感知設備就可以借助5G網絡向急救中心的醫生發出求救信號。而隨后趕來的醫護人員,能夠從病人被抬上救護車的一刻起實時監測其發病狀況和生理數據,并通過5G網絡傳回醫院,且這些影像資料幾乎沒有清晰度損耗。同時,醫護人員在救護車上可以與醫院進行遠程無阻隔視頻通話,讓醫院可據此盡快準備救治預案。等救護車到達醫院時,相應的救治方案和醫療設備已經準備妥當,可以立即實施搶救。5G技術大大提高了急救的效率,而這節省出來的時間,有可能成功挽救危在旦夕的生命。
據悉,在即將召開的北京世園會上,北京聯通將把5G技術應用到遠程急救中,以應對游客的突發狀況。
2
高清流暢
省時省力實時交互會診
實際上,借助互聯網開展遠程診療和會診早已有之,但是醫療診斷對醫學影像的清晰度和流暢度要求極高,需要盡可能清晰流暢地展現患者的真實情況,而在實際操作中,“看不清”“傳得慢”等問題極大影響了遠程醫療的質量。由于大批醫療影像資料都是以G為單位,一旦要開展遠程會診,往往需要下級醫院提前上傳文件,上級醫院早早下載完成,否則很難實時交互。而網絡傳輸速率不佳,會診時視頻的清晰度和流暢度不理想,也會對診療效果產生影響。
而5G遠高于4G的帶寬水平則有望破解上述難題,讓遠程會診“看得準”“傳得快”。3月15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同安徽省金寨縣人民醫院開展了兩例重癥病例遠程會診。在5G環境下,電子病歷、放射影像、病理影像等資料快速傳輸,會診專家可以同步調閱,而更加高清流暢的音視頻也方便了多方實時交互。據悉,除了遠程會診,中日友好醫院接下來還將嘗試在5G環境下進行超聲檢查等遠程操作,以滿足外地患者的就醫需求。
3
跨越千里
低時延遠程手術治療
2018年12月,解放軍總醫院的劉榮醫生,利用5G網絡成功地為50公里外的一只實驗豬實施了肝小葉切除手術,這是全世界首例5G遠程外科手術測試。手術全程耗時約60分鐘,延時僅有0.1秒,術后小豬的生命體征平穩。“思路想法早就有了,但落地需要諸多配合輔助,沒有技術的進步實現不了遠程手術。”劉榮醫生坦言。而這至關重要的技術一環,正是借助5G技術完成的。
5G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實時、高效和穩定的醫療需求,使過去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的遠程手術變為現實。
5G低時延的網絡傳輸環境為精準的醫療手術提供了可能。在5G技術支持下,來自上級醫院的高水平醫學專家,能夠遠程操控AI手術機器人操刀為千里之外的患者進行手術。這樣可以讓病人、醫生都不必再承受長途奔波求醫或出診之苦,對于醫療條件欠發達的地區來說,5G支持下的遠程手術無疑為當地患者帶來了福音。
除了在急救、會診、手術方面的應用,5G技術還在其他方面促進著醫療行業的變革。以往各自獨立運行的醫療器械,如監測儀、X光機、檢測儀等,在5G和大數據的加持下,能夠實現彼此間信息和數據的聯動;一大批智能可穿戴設備將在5G時代涌現,實時采集和傳輸人體健康數據,方便醫生進行連續且精準的監測。
當然,目前5G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還不算成熟,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有待完善。但顯而易見的是,5G將為互聯網醫療領域帶來一場巨大的變革。正如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所說:“隨著5G 時代的到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手術機器人越來越普及,互聯網醫療會迎來一個春天。”
來源:人民郵電報
記者:蘇德悅、謝瑩
下一篇: 醫療信息化建設從“通信息”轉向“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