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讓遠程醫療服務釋放更多能量
讓遠程醫療服務放大優質醫療的效能,擴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覆蓋面,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探索和努力。
據9月9日《科技日報》報道,日前,第六屆中國國際遠程醫學大會在杭州開幕。有與會專業人士表示,隨著5G在遠程醫療服務中的應用,我國遠程醫療技術在世界上較為領先。但目前我國真正搞遠程會診的醫院不到20%,平均每家醫院每年會診不到10例,超八成遠程醫療設備閑置。
遠程醫療可以降低運送病人的時間和成本,使醫生突破地理限制開展會診、給出更精準的治療方案,還可以科學地管理和分配緊急醫療服務等。事實上,5G技術賦能,發展遠程醫療是大勢所趨,意義深遠。它既有助于優化轉診模式,緩解醫院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可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同時對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促進醫學交流也具有積極意義。
特別是在各地不斷推進“互聯網+醫療”布局的背景下,包括遠程醫療在內,基于AI技術的輔助醫療手段、智慧急救平臺等,都已經成為“智慧醫療”發展大趨勢上的生動注腳。比如,今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就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基于5G的遠程人體手術——海南的神經外科專家通過高清畫面遠程操控手術器械,為北京患者實施了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但遠程醫療在現階段面臨不少困境。比如,本應成為遠程醫療救助中堅力量的年輕醫師尚未充分參與進來;基層醫院的網絡條件參差不齊,遠程圖像傳輸不清;基層遠程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沒有打通;患者的認同感不強等。“超八成遠程醫療設備閑置”就好比遠程醫療的技術已經準備起跑了,但實際應用的鞋子“不跟腳”,還是跑不起來。
遠程醫療出現“卡頓”,與多方面因素相關。在政策上,收費標準、是否納入醫保等尚無明確說法,對優質醫療隊伍投入遠程醫療的引導不足;在技術和設備上,可能會因網絡和軟硬件設備故障而出現畫面扭曲或器械操作偏差;在心理上,患者對遠程會診的信任度較低,畢竟隔著屏幕不如與醫生面對面更放心;在資金上,各級醫療機構的經費支撐不同,設備維護、人員配備、網絡資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力不從心的問題。
破解遠程醫療“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首先要在體制機制和政策上發力。目前,《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基于5G技術的醫院網絡建設標準》等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為遠程醫療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基礎,但還需在體制機制上打通關節,出臺更加具體、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標準規范。如醫院如何規范管理醫護人員并調動其參與遠程醫療的積極性,第三方利益如何劃分等等。
此外,在技術上,建立專業的遠程醫療系統,暢通醫院內外網聯通銜接;進一步推廣醫學人工智能監測輔助治療系統,讓患者感知到科技的溫度和遠程醫療的“能量”。在服務上,通過遠程跟蹤診療、遠程送藥等服務,讓百姓就近獲得優質的智慧醫療服務。
技術若被束之高閣,就失去了技術本身的價值。早一天布局、覆蓋和應用遠程醫療技術,打通技術與應用之間的關節,患者就能早一日分享到醫療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紅利、享受到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服務。
讓遠程醫療服務放大優質醫療的效能,擴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覆蓋面,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探索和努力。一個一步步補齊短板、整體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醫療新格局,正在為更多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