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山:構筑“互聯網+醫療健康”疫情新防線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中山醫院)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市委等各項決策部署,積極開展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救治工作。作為上海市疫情防控指定發熱門診醫療機構之一,中山醫院充分發揮新媒體、互聯網、機器人、5G平臺等多技術多渠道潛力,支撐本院和援鄂醫療隊的疫情防控,并開展了一系列便民惠民工作。
圖1 “新冠病毒中山談”系列科普視頻上海電視臺生活時尚、金色頻道播出
為了更好的傳播“新冠肺炎”科普內容,中山醫院利用HTML5技術將每位專家的科普文章與系列科普視頻進行整合,形成線上《新冠防控科普手冊》,便于公眾通過微信等方式進行轉發、分享,破除謠言,傳遞信心,共抗疫情。
圖2 《新冠防控科普手冊》首頁
醫院是新冠防控的第一戰場,作為高峰時段就診量過萬的中山門診,聯合信息部門落實了“三關五卡”、精準預約等流程。
(一)優化線上精準預約,改善門診擁擠狀態。為了滿足疫情期間部分患者的就醫需求,中山醫院自主開發在線預約微信小程序,患者只需掃碼上傳自己的癥狀、信息及檢查報告,醫生在門診工作站內即可審閱這些資料后,為符合診療條件的患者進行加號,同時為避免非法號販。截止目前,該信息系統校驗患者信息一萬七千余人次,校驗內容包括實名制預約、號源限定、分時段預約等措施,得到了就診患者的一致好評,被稱贊為信息技術編織的“愛心號”!
(二)加強院內人群管控,無接觸核驗人員信息。作為上海市110家定點發熱門診之一,為滿足疫情防控需要,中山醫院“擴容”發熱門診。為有效管控人員流量,醫院將門診防控端口前移,設立紅外線熱成像測溫儀,制定了紅外測溫、流調及核驗再到病史核驗的“三關五卡”方案,為配合門診管理需求,避免患者擁擠排隊,信息部門為門診定制了就診患者信息收集小程序,通過掃碼的方式,在線填寫并核驗與疫情相關的個人信息,人均用時僅十五秒;與此同時,由醫生在后臺進行信息核驗,累計完成“無接觸”式填報三萬余次。
(三)優化系統流程,支撐發熱門診預檢擴容。在疫情防控期間,中山醫院發揮信息系統自主研發優勢,以“患者相對隔離救治”為指導思想,根據各部門疫情期間管理需求,設計、優化信息系統的流程,為發熱門診專用CT室、隔離病房專有通道等場所提供信息化支撐,確保就診通暢。
圖3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精準預約二維碼
圖4 優化后的門診“三關五卡”大廳
圖5 發熱門診人員就診
中山醫院積極開展人工智能產品的使用,在第一時間將機器人技術投放至武漢疫區上海醫療隊。這次投放使用的自動送餐機器人采用多傳感器融合室內定位技術,擁有厘米級定位能力,可實現點對點配送,患者基本可以做到無接觸式取餐,最大限度保護患者和醫務人員。
圖6 自動送餐機器人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中山醫院發揮5G技術優勢,與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開展多次遠程MDT會診。
2月27日,我院葛均波院士,會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謝燦茂教授,為武漢雷神山醫院的醫療隊進行了一場首次重癥病例的跨地域多學科會診,各路“大咖”現場給出權威意見,協助雷神山醫院醫療隊以最快速度確定最佳治療方案。
圖7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葛均波院士會診中
3月6日,由樊嘉院士,汪昕書記,葛均波院士牽頭,中山醫院同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新疆援鄂醫療隊進行了“三地四方”線上會診,特別就疑難危重患者的治療、用藥等進行多學科討論,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參考建議,進一步降低新冠患者病情惡化的風險。
圖8 “三地四方”會診牽頭人(樊嘉院士,汪昕書記,葛均波院士)
圖9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三地四方”會診現場
當前仍處于疫情防控攻堅階段,中山醫院也在進一步挖掘各類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適宜應用場景,構筑抗擊疫情新防線,助力打贏疫情防控戰。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歡迎醫院信息人和廠商同道分享信息系統在醫院防控工作的實踐經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1371606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