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市級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探索與思考
自2018年《關于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以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 (2021-2025 年)》《關于抓好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意見落實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出臺,既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具體方向和評價指標,也體現了推動公立醫院高量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醫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和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指標任務等,都在倒逼醫院加快創新驅動、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提高運營效率、推動可持續發展。本文以某地市級三甲綜合醫院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為例,為地市級公立醫院探索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提供參考。
1 醫院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探索
近年來,醫院圍繞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總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即在全面落實三級醫院評審標準的基礎上,穩步實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有效落實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和高質量發展指標,實現醫院在學科發展、人才引進培養、精細化管理、智慧醫院建設和醫院文化打造等方面的高質量。
1.1 強學科,構建多元立體陣地
高水平學科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加強學科建設既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滿足人民群眾醫療服務需求的必然要求。
1.1.1 完善學科布局,加快區域優質醫療資源擴容。醫院先后全面托管某縣級醫院,與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共建開發區院區,構建了醫院“一院四區、同質管理、差異定位、協同發展”大格局,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有序擴容。同時重點關注一老一小和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致力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醫療服務,在專科基礎上建成市兒童醫院(三級專科醫院)、市腦科醫院、市心血管病醫院、市口腔醫院、市老年醫院、一麟醫養結合養老院,并根據人群健康狀況和地區分布進行合理布局,解決醫療資源的地理可及性問題,讓老百姓“看得上病”。
1.1.2 開展學科評估,持續打造區域高水平醫學中心。醫院成立學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扎實開展“學科建設年”及“學科建設深化年”活動,每年設立6 000萬元學科建設專項預算,完善組織機制和資金保障。加強學科管理,圍繞科室人才梯隊建設、臨床服務能力水平、臨床科研進展及教學培訓情況等開展學科評估,篩選部分科室,著力推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省級醫學重點學科和臨床醫學重點專科建設。以省內一流專科/專病中心為建設目標,發揮急診重癥醫學省內領先優勢,在推進卒中、胸痛、創傷、孕產婦、新生兒五大中心建設的基礎上,強化肝病中心、腎病中心、眩暈中心、代謝與減重中心等建設,新建老年髖部骨折治療中心、足踝外科中心、生殖中心,圍繞MDT,鞏固慢病平臺建設,推進醫院檢驗、病理等平臺學科建設,加強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建設,建設國醫堂、中醫館,創建成國家綜合性醫院示范中醫科、省級中醫重點專科,積極打造學科建設新增長平臺。
1.1.3 建設急難危重患者目的地醫院。發揮DIP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開展“醫療技術提升年”活動,出臺《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制度》《醫療新技術、新項目動態評估制度》《醫療技術資格許可授權管理制度》等制度,堅持調結構、控成本、挖潛能,落實學科建設內科外科化、診斷病因化、外科微創化、診療舒適化、醫技臨床化、服務衍生化、學科中心化、流程日間化等“八化”要求,創新推出陳舊技術熔斷制度和職稱晉升技術準入制度,推進病種診療“騰籠換鳥”,以業務量每年提升20%的幅度開展門診化療、放療和日間手術,每年評審立項各類醫療技術扶持項目,開展限制性技術13項,讓老百姓“看得好病”。醫院CMI值、日間手術占比、疑難重癥救治占比、微創和四級手術占比、新業務和新技術占比、專科專病占比等指標持續提升。
1.1.4 注重創新驅動,構筑臨床醫學科研創新平臺。科研是推動醫院持續發展的基石。圍繞重點專科/學科建設目標,借鑒STEM排名考核體系和指標,制定科研工作改革方案,建立以激勵為導向的目標責任制,進一步傳導科研工作壓力。開展“十四五”科技創新團隊評選,面向全院臨床、醫技科室遴選創新團隊進行資助,完成研究型學科、研究型人才遴選。加大力度推進省臨床研究試點機構和研究型學科建設,深化轉化中心、CDR、生物樣本庫、臨床研究中心頂層設計,重視GCP項目及I期臨床醫學中心的科技孵化作用,發揮本地特色優勢產業,與碳纖維企業、藥企、部分高校等合作,探索醫工、醫藥、醫校合作新模式,持續拓展產學研發展新業態。
1.2 重人才,健全科學選育機制
《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研究表明,醫院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人力資源是醫院運行發展的第一資源配置。而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高水平人才,關鍵是高水平薪酬回報和高水平事業預期。
1.2.1 剛柔并濟,在“引”上做文章。醫院出臺《“十四五”人才引進與培養實施細則》,完善醫院人才工作頂層設計,大幅提升高層次人才、緊缺專業人才待遇,以高水平薪資待遇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近年來引進一批中醫科、感染性疾病科、胃腸外科、乳腺外科等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干。同時重視柔性引才,制定《柔性引才管理辦法》《柔性引才管理和服務制度》《“60人才”引進實施辦法》,與4個院士工作團隊開展合作,建設6個名醫工作室,與國內一流醫學院校專家開展臨床、科研等方面合作。
1.2.2 多措并舉,在“培”上下功夫。制定《員工(博士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最大限度地發掘內部人才潛力。明確“伯樂科主任”評選和相關待遇規定,有效提升科主任育才吸引力。修訂人員外出進修管理規定,提升外出進修相關待遇。大力組織出國(境)學習培訓,落實臨床研究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項目“百人計劃”。進一步加強學習型醫院建設,不斷在人才培養上有新作為。
1.2.3 能上能下,在“管”上出實效。修訂《專業技術崗位聘任管理辦法》《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破格聘任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打破職稱評定壁壘,落實破除“四唯”有關要求,讓技術領先、科研突出、教育優秀的各類人才“上得去”。制定《柔性引才管理和服務制度》,加強人才管理和考核評價,讓優秀人才“用得好”,努力為人才打造高水平的事業預期。
1.3 抓管理,用好落細國家政策
目前,公立醫院的支出成本日益增長,在財政補助不足的情況下,醫保基金已成為公立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醫院要適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加強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提升精細化經營管理質效,優化運營管理機制,不斷推動醫院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向。
1.3.1 穩步實施DIP付費改革。醫院主動適應DIP支付方式改革,綜合考慮DIP核心指標,建立全院醫保預算模型,精準落實醫保預算指標;調整低中高病組總量指數占比,優化總量指數結構;開展全院、科室、醫療組三個維度能級分析,提出能級優化針對性建議;實時分析病案分組數據,實現新技術新項目快速識別、快速反饋、快速應用;構建成本管控模型;建立臨床路徑與病種權重對應關系,以優質臨床路徑規范醫療行為;將CMI等指標引入績效考核體系,督促臨床科室提升診療能力及服務水平。應用DIP分析軟件,實時校正和提醒醫務人員關注相關運營指標。2022年醫院職工醫保次均費用同比下降197元,下降幅度為1.3%;藥占比同比下降16.9%;2022年居民住院醫保次均費用同比下降2 959元,下降幅度為18.3%;藥占比同比下降20%。省醫保局公示省DIP支付方式改革示范醫院聯系點名單,醫院名列第一。
1.3.2 全面加強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堅持激勵導向,加大激勵力度。醫院加大手術占比及四級手術專項績效激勵。鼓勵技術“騰籠換鳥”,通過微創技術將173個二、三級手術提升至四級手術。引導應用新技術、新項目,拓展中醫中藥服務。加強單病種管理,實施單病種同質化管理,分科組、分時段開展單病種考核和獎懲。醫院在2020、2021、2022年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等次均為A,在省三級公立醫院排名晉升前10,處于省內地市級三甲醫院第一方陣。醫院入選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省級試點單位(市屬市管醫院共11家)。
1.3.3 提升經營管理質效。圍繞“規范管理、提質增效、強化監管”主題,深入開展“經濟管理年”活動。牢牢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開展“堵漏節支、節能降耗”活動和行政成本管控項目,深挖節約管理成效,確保無紙化膠片、無紙化病歷、無紙化辦公不低于50%,不計價材料消耗等降低10%。建成智慧后勤系統,降低萬元收入能耗支出40%,不斷在“節流”上展現新作為。深入挖掘經濟技術增長點,實施業財融合項目,做好互聯網+醫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等衍生(延伸)服務,重視減重中心、醫美中心、生殖醫學中心、口腔醫院及一麟醫養結合養老院等服務拓展,做好Cyberknife、質子重離子治療等高端業務,做足10%的特需服務,持續在“開源”上進行新探索。
1.3.4 優化運營管理新機制。堅持激勵為主、穩中有升、分配公平的績效獎勵原則,完善績效二次分配,在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基礎上,充分體現知識、技能和水平,并向新技術應用、人才培養、技術營銷等方面傾斜。有效發揮運營與績效管理科和專職運營助理職能,在科室設置專兼職運營管理員,幫助科室(單元)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病種結構,提升醫療技術,降低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堅持內涵經濟行為“支出必有效、無效必問責”原則,完善分級授權與審批管理流程,制定內控管理辦法,常規開展收費稽核,嚴密開展線上、線下醫院退費流程的梳理與再造,嚴格禁止醫保違規行為。
1.4 夯基礎,構建信息監管服務系統
醫院圍繞創新管理要求,加強信息化建設工作,為醫院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和協調等工作提供決策依據,為管理創新實施效果提供監測和評估提供客觀性依據。
1.4.1 建設智慧醫院數據平臺,實現監管全流程。醫院著力打造由院長駕駛艙、臨床數據中心、運營數據中心、等級醫院評審系統、臨床質控中心、數據質控上報及移動BI等組成的智慧醫院數據平臺建設,實現各類數據的實時監控,為職能部門實施干預提供數據支撐。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全院質量監控閉環管理,對會診管理、危急值管理、輸血管理、醫療行為授權、病歷質量控制、病案首頁實時質控及臨床路徑管理等進行實時監控。通過對閉環的節點分析,及時發現數據質量問題(節點執行率、及時性、完整性),提出整改措施,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及效率。
1.4.2 建設互聯網醫院,打造就醫新模式。醫院建成省首批互聯網醫院,搭建起由互聯網醫院診療平臺、遠程醫療協作平臺、智慧互聯便民平臺組成的智慧醫療新生態平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疾病診療全過程。完成醫患管三位一體平臺建設,將在線診療、智慧服務、遠程醫療及診后管理等業務融合,統一入科管理,實現從“醫院連接患者”到“醫生連接患者”的升級。建立一套結構合理的服務業標準體系,滿足互聯網診療、遠程醫療、疾病精細化管理、患者服務各項業務。2022年底,注冊用戶超100萬人次,在線問診10萬+人次,建成“一碼通用、一網聯通、一站會診、一體服務”的互聯網醫療。醫院積極開展遠程醫療服務、互聯網+護理服務、互聯網+藥事服務、互聯網+檢后管理、互聯網+院前急救咨詢及互聯網+診后疾病管理等互聯網衍生服務,申報成為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診后疾病管理模式研究項目醫院,2022年診后疾病精細化管理項目管理患者1.27萬人次,管理病種增至170個,形成原創的數字療法軟件系統3個。
1.5 育文化,打造啟智潤心品牌
良好的醫院文化凝聚著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力量,集中展現了醫院的內涵底蘊、精神面貌和對外形象,是醫院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醫院立足新時代,突出“政治引領、醫院特色、人才培養、患者至上、員工為本、健康科普、典型引領”,賦能 “紅、藍、橘、粉、青、綠、金”七種顏色,創新打造“紅色黨建文化、藍色核心文化、橘色暖醫文化、粉色家園文化、青色創新文化、綠色科普文化、金色明星文化”的“七色文化”,建設院史館、院史墻、抗疫主題長廊、圖書館、多媒體演播室等一批文化陣地,形成了文化講堂、道德講堂、志愿服務品牌、朗讀系列等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文化品牌,有效調動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認同感與歸屬感,推動醫院形成具有自身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服務于社會。
2 地市級公立醫院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思考
相較于國家、省會大醫院和縣醫院,處于夾心層的地市級公立醫院缺資源保障、少政策支持,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對地市級醫院的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推進醫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值得更多的思考。
2.1 明確目標定位,突出醫院學科建設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不再是規模比較、設備比拼,地市級公立醫院必須要結合功能定位,找準建設方向,專注于救治疑難危急重癥,打造維護人民健康的醫療高地。要實現這一目標,學科建設是根本。要通過“學科畫像”等多種方式對醫院各學科建設進行評價與定位,明確優勢學科、重點發展學科、薄弱學科,確定重點資助科技創新攻關方向、扶持臨床技術項目,積極創建區域醫療中心,加強臨床重點專科群建設,有效發揮政策、資金的支撐保障作用,探索通過DRGs軟件系統開展學科/專科評估,加大學科建設動態管理力度,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2.2 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醫院人才隊伍建設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相較于國家級、省級大醫院,地市級醫院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引進適合醫院自身學科發展的高水平人才難度較大。一要加大對醫院現有人才的培養力度,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外出學習進修、提升學歷層次、聯合開展科研項目、申報高層次課題,努力建設學習型醫院,培養自身人才隊伍。二要大幅提升人才待遇,以高于同級醫院的薪酬待遇“廣納賢才”;同時積極開展柔性引才、精準引才,針對醫院薄弱學科、重點發展學科,柔性引進國內頂尖院士、專家團隊,對標省級臨床重點專科評審標準,通過技術幫扶、科研帶教、項目合作、科室托管等方式,短時間內提升科室內涵。三要完善人才考核評價,打破晉升天花板,與引進人才簽訂協議,定期分級分類開展評價考核;打通上升渠道,對優秀人才在職稱晉升、崗位聘任、后備人才選拔中優先考慮、破格任用,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四要開展績效分配改革,完善績效分配制度,建立體現知識價值和崗位技術含量的薪酬激勵體系,逐步提高“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比例”,不斷提升職工滿意度和獲得感。
2.3 堅持運營保障,推進醫院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公立醫院醫療盈余普遍減少,43.5%的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余為負,部分地區財政投入不足、醫保資金承壓、規模擴張導致的債務規模等因素使得部分醫院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醫院要充分發揮運營管理效能,切實保證醫院可持續的財務安全。一要加強預算管理和成本管控,推進業財融合和節約工作,降低運營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以DIP/DRG為抓手,倒逼醫務人員優化診療行為、減少資源浪費,推動醫院進行管理升級和資源優化配置,不斷向管理要效益。二要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積極拓展特需服務、高端服務范圍,結合老齡化趨勢、疾病譜變化,大力開展老年康養、醫美減重、生殖輔助等項目,跳出醫保看經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2.4 強化信息支撐,加快智慧醫院建設
當前,信息標準化建設、智慧醫院建設是醫院信息化建設重點。要完善頂層設計,搭建集醫療服務、學科建設、運營管理及質量監管等一體的信息化平臺,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提升診療效率和管理效能,推動醫院決策的科學化、管理的精細化。加強互聯網醫院建設,完善線上線下服務流程,為患者提供多樣化的全診療流程的互聯網服務,不斷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降低患者就醫成本和醫院運營成本。
來源:《中國醫院》雜志2023年第12期
作者:許龍龍、高峰、滕蕓、江榮、施輝
單位: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略)
上一篇: 馮嵩:醫學大數據賦能臨床科研一體化
下一篇: 石銳:數據平臺助力華西醫院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