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基于數字化轉型的患者服務探索與思考
創建于1931年3月1日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是我國成立最早的,集醫、教、研、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2022年醫院門診量140.1萬人次,住院10.3萬人次,手術7.4萬人次,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5.36天。“我們總院位于上海市徐匯區,醫院的建筑面積、占地面積、門診樓就診空間等物理環境非常有限。近幾年,借助上海市數字化轉型的契機,醫院借助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探索患者服務之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奕談到,當前推動醫院患者服務建設的條件已成熟:新技術,體現為數字技術已成“新基建”,健康服務踏上新的征程;新依據,智慧醫療各類標準已經成熟,給出了智慧醫院建設的依據;新藍圖,落實數字中國戰略,推動醫療數字化轉型。
智慧醫院總體規劃
王奕介紹,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患者服務建設秉承以下理念:透徹需求,以人為本,為患者提供舒適就醫新感受;智能互聯,安全舒適,為醫護提供智能化工作新體驗;學科助力,適度超前,為醫院帶來可持續發展新活力。基于此,醫院提出了“54321+NEXT”智慧醫院建設思路:拓展5類智慧版圖,包括智慧服務、智慧醫療、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基建;貫徹4種就醫理念,包括舒心就醫、安全就醫、信用就醫、智慧就醫;賦能3大醫療角色,包括惠醫、惠民、惠管;聚焦2個重要轉型,主要是從醫療向健康服務轉型和從聚焦功能到數字化轉型;打造1攬子解決方案,主要是共同打造腫瘤醫院智慧醫院標桿;NEXT Enterprise Technology,將AI、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融入所有健康業務。
“我們智慧醫院總體藍圖設計首先是堅持數字化的頂層設計,同時兼顧立體化的各類創新應用,在集團層面進行一體化推廣,覆蓋了徐匯院區和浦東院區,同時延伸和輻射到了區域醫學中心及醫聯體單位,實現集團內部業務整合,以及產業上下游聯動提供多樣化服務,總體提升醫院智能化程度。” 王奕指出,在此過程中堅持以無紙化、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為總體建設目標,以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為手段,結合互聯網模式和思維,打造新型智慧醫院。
圍繞智慧醫院總體規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打造的總體應用架構,主要是立足醫院信息平臺、物聯網開放平臺、互聯網統一對外服務平臺,建設了患者服務中心、智慧醫療門戶、綜合運營中心、臨床研究中心和物聯運維中心。
打造數字就醫空間
2021年,上海市推出了醫療行業數字化轉型1.0版本,2022年推出了數字化轉型2.0版本,2023年推出了數字化轉型3.0版本。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通過醫療數字化轉型的契機,將基于互聯網醫院的線上、線下功能整合,結合智慧醫院建設、醫療人工智能等技術,全面推行全預約模式和便捷支付服務,最終實現全院無紙化與智慧通行管理。提升醫院精細化綜合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患者診療服務工作的效率與滿意度。
王奕介紹,醫院打造了8+1的場景,包括統一就診服務門戶、患者就診全流程可視化、完善智慧通行系統建設、互聯網醫院升級、住院全流程在線辦理(無人值守)、移動醫生查房與移動設備閱片、全程無紙化持續建設、數字候診大廳,以及改造HIS電子病歷相關功能。
“我們一直希望打造虛擬的數字就醫空間,在線上提供一個開放、智能、互聯的數字就醫空間產業生態。”王奕強調,由此整合線上線下服務和醫療資源,向患者提供“一站式”便捷就醫。
通過打造數字就醫空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突破了目前線下物理空間壁壘,主要有以下改變:首先,向患者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具體措施包括開通統一的患者服務門戶、適老化改造、開放數字候診大廳、打造智能導診服務模式、提供住院全流程線上服務、實現診療服務線上線下一體化流程等;其次,統一支付模式。在醫院平臺上可實現對第三方線下支付、電子醫保憑證和異地醫保的統一管理;最后,優化醫療資源調配方式,主要措施有精準預約、隨訪一日通、線上腫瘤篩查、打造集團化醫院/專科醫聯體、MDT會診等。
談到未來展望時,王奕表示:“即使目前我們的數字就醫覆蓋了醫療全過程,但最核心的一點是需時刻關注每個階段患者有哪些醫療需求及接受什么樣的醫療服務。我們稱之為全周期需求,從全周期環節管理進化為全周期需求管理是我們當前和未來奮斗的目標。接下來,我們將通過‘院內+院外、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以AI人工智能技術為操作手段,實現智能化提醒和隨訪,為患者提供病程全路徑管理,保證患者的連續性醫療服務從‘全周期’到‘全需求’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