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戰強:口腔專科電子病歷在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編者按
2023年5月26日,在CHIMA 2023大會“電子病歷建設與應用”分論壇上,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簡稱:北大口腔)信息中心副主任曹戰強發表主題演講,題目是《口腔專科電子病歷在質量控制中的應用》。演講內容整理如下。
2017年,國家口腔醫學質控中心正式成立,落地在北大口腔,已實現除港澳臺之外中國大陸33個省級口腔醫學質控中心全覆蓋,目前已擁有國家級口腔醫療質量安全數據直報系統。
醫療質控的業務痛點
在醫院里,醫療質量的監管和測算依托于各種指標,但傳統指標填寫的方式面臨如下這些業務痛點:一是手工摘抄與謄寫,效率低,數據利用率低;二是數據來源復雜,難以做到追根溯源;三是計算過于復雜,數據的可解釋性差;四是缺乏過程質控。
為滿足業務需求,北大口腔于2020年建設“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醫療質量控制平臺”,希望通過應用系統改造,構建一套基于臨床數據的各專業質控指標,建設數據治理體系,構建院內質控平臺,實現指標自動計算、自動上報。
“三步走”實現基于大數據和AI的口腔專科質控
2012年,北大口腔開始建設口腔專科電子病歷,并提出了口腔臨床診療概念模型——DPSOID,即:診斷(D)、方案(P)、步驟(S)、醫囑(O)、收費項(I)、文書(D)。此概念模型充分考慮到了口腔治療的特色——診療單元,因為口腔患者通常要治療很多次,如何將多次治療的數據整合到一起是最大挑戰。
北大口腔將DPSOID診療概念模型嵌入到口腔專科電子病歷的開發過程中,并將醫生的先驗知識納入模型,形成知識庫。早在做口腔專科電子病歷之初,北大口腔就考慮到了要做質控,經過多年發展,北大口腔在質控方面經歷了三個階段,功能不斷豐富和完善。
V1.0:基于EMR的口腔專科質控指標功能
數據來源于EMR,包括23個質控指標,但指標運算效率較低,結構化數據依賴程度高,指標統計時影響電子病歷響應速度。
V2.0:獨立口腔專科質控指標統計功能
數據來源于EMR,涵蓋40個質控指標,指標運算效率高,但對結構化數據依賴程度高,必須要把模板做好,否則無法把數據提取出來。
V3.0:基于大數據與AI的口腔專科質控指標統計
數據來源于EMR、HIS、LIS、PACS,涵蓋114個質控指標,指標運算效率高,對結構化數據的依賴程度低。
質控指標的構建
初步擬定指標按專業分解,各科室委任一名質控員,要求對行業有深入了解,基本具備副高級職稱。質控員與信息人員商定本專業的質控指標。最終,全院23個專家組擬定了215個質控指標。
下一步是指標拆解,以“全瓷冠3次及3次以內完成率”這一指標為例,它的計算方法是:全瓷冠3次及3次以內完成的全瓷冠數÷制作完成全瓷冠總數×100%。
分子和分母的計算都比較復雜,系統如何自動抓出這樣的數據?北大口腔明確了指標生成過程和角色分解,角色分為:院方、項目經理、臨床質控團隊、數據處理團隊、實施團隊和研發工程師等,過程包括:需求提出→項目立項→需求調研→需求評審→確定規則及統計任務并進行規則評審→環境準備部署→項目任務拆分→數據處理→數據核驗、質控。系統應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在分詞的基礎上,做實體抽取與關系識別,并對特殊邏輯關系進行處理。
北大口腔各科室的各項指標平臺化包括指標名稱、分子、分母和計算結果,分子和分母的數值都可以點擊進入,查看具體病例的詳細信息。這些指標都是醫療指標,是科室的能力體現,也是院長和科主任非常關心的。
各科室指標還可以在移動端可視化展示,可以看到各科室指標數量、各指標的完成情況、指標情況等,還能以曲線圖的形式按月份展示指標變化情況,讓質控情況一目了然。
在醫療費用方面,北大口腔已實現醫療費用合并計算,在費用整體打包的背景下,可有效應對多牙位、多診斷、多治療、多科室的復雜計費。醫療質控將來會與費用相關。
口腔醫學質控的建設思考
基于電子病歷進行醫療質控,具有如下優點:(1)可實現質控監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2)實時的數據更新,確保醫療質量出現問題時能盡快管理介入;(3)整合各種數據,如電子病歷、醫囑信息等,可進行數據整合與比對等統計分析;(4)便捷的數據訪問,有利于多學科參與質量管理。
同時,基于電子病歷進行醫療質控依然面臨數據隱私與安全、數據完整性和一致性、技術要求與培訓需求、數據標準與互操作性等挑戰。
基于這些優點與挑戰,未來口腔醫學質控具有5個發展方向:
1.標準化和互操作性:制定口腔醫學電子病歷的標準和規范,以確保不同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和數據共享,支持質量評估和績效監測;
2.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利用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挖掘電子病歷中的潛在信息和模式,為口腔醫學質控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決策支持;
3.患者參與和自主管理:進一步發展患者參與的電子病歷平臺,鼓勵患者更多地參與和管理自己的口腔健康,促進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合作和溝通,實現口腔健康的遠程監測和遠程護理,提供更便捷和及時的醫療服務;
4.社保醫保精細化管理和績效考核:這是一個比較核心的話題,質控平臺在其中會發揮較大作用;
5.隱私和安全保護:加強電子病歷的隱私和安全保護措施,確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機密性,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國外電子病歷醫療質控現狀
目前幾個國家的醫療質控情況如下:
美國:Medicare利用電子病歷數據對慢性病管理和治療結果進行監測和評估,以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成本,并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結果。
新加坡:統一的電子病歷系統,治療進展、醫療結果和滿意度,質量改進計劃。
英國:全國統一的電子病歷系統,慢性病管理、手術安全、預防措施評估績效。
日本:用大數據臨床實踐指南制定,健康保險和醫保支付與質控關聯。
國外電子病歷醫療質控的步驟通常包括:(1)數據收集,包括個人信息、診斷、治療方案、藥物史、實驗室等;(2)數據分析,算法與統計獲取治療效果、住院率、再入院率、并發癥發生率等;(3)指標與評估體系構建,治療目標、藥物管理、預防接種、定期隨訪等,評估醫療提供者的質量和績效;(4)績效獎勵和改進計劃,鼓勵高質量醫療服務,提高機構服務能力。
上一篇: 曹磊:高質量科研數據助力臨床科研
下一篇: 傅昊陽:基于多模態數據的醫療智能應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