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標準賦能“藥物重整”的方法與實踐
譯者注
為了確保患者用藥安全,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10月印發了“醫療機構藥學門診服務規范”,文件指出“藥物重整是指藥師在患者入院、轉院或出院等重要環節,通過與患者溝通、查看相關資料等方式,了解患者用藥情況,比較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與用藥醫囑是否合理一致,給出用藥方案調整建議,并與醫療團隊共同對不適宜用藥進行調整的過程”。
在藥物重整工作中,醫生既要登錄醫院信息系統,查詢患者用藥信息,詢問患者用藥情況,同時還要將有關工作過程信息錄入系統,作為證據,提供給質量控制部門監管評估和事故溯源使用。盡管藥物重整十分必要,但卻給醫生增加了很大的工作負擔,導致其身心疲憊,精力分散,反而引發疏忽和失誤的風險。為此,我們必須設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既要完成藥物重整任務,又要減輕醫生負擔。藥物重整信息化和自動化是必然選擇,但是藥物重組工作的復雜性導致傳統的數據元+術語的標準體系難以適應這項高難度的數據集成與整合工作。
那么是否有新的信息標準體系能破解這個難題呢?為此,譯者編譯了這篇標題為:Implementing 30-day post discharge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using FHIR(使用FHIR工具對患者出院30天用藥情況進行藥物重整)的文章,此文發表于Healthcare IT News網站。FHIR是HL7開發的新一代信息交換標準。FHIR的目標定位是滿足最新的網絡互操作性要求,能支持移動設備、云計算、電子病歷數據共享,以及服務器信息交換等應用場景。
標準的價值在于能解決問題,面對不斷發展的新應用需求,信息標準也在不斷地進化。希望本篇文章,能給從事信息標準應用開發和數據整合的同仁帶來收益和啟發。
感謝北京協和醫院朱衛國處長和飛利浦中國公司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高級經理范益輝先生參與本次翻譯工作。
以下是譯文內容
使用FHIR工具對患者出院后30天用藥情況進行藥物重整
雖然開展患者出院藥物重整工作十分具有挑戰性,但是這項工作是保證醫療服務功效的必要條件。HL7的達芬奇項目,可以為這項工作提供幫助。
為什么要重視藥物重整這件事呢?當今,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多種藥物,而且藥物的服用劑量也越來越復雜,因而導致用藥錯誤屢屢發生,已成為患者安全事件最主要原因。相關資料表明,超過40%的用藥錯誤發生在患者入院、轉院及出院環節上,其原因是未能有效地執行藥物重整工作。
藥物重整工作繁瑣是一件挑戰性很強的任務,但是它又是確保醫療服務效能的必要條件。通常我們會看到這種情況,一名患者入院前在服用商品名為Glucophage的二甲雙胍片。但是在出院時,醫生給他開具了商品名為Glycomet的二甲雙胍片處方。對于患者而言,他并不知道這兩種不同商品名的藥物其實是效用相同的藥,只服用一種就可以了。因而導致在后續的一段時間患者的用藥重復錯誤,直到以后醫生藥物重整時才能發現這個問題。如果藥物重整工作不到位,在入院時也會出現類似問題,引發用藥錯誤風險。
藥物重整是對患者服用的藥物清單做精準的比對,包括核對藥品名稱、藥物劑量、服用時間和給藥方式等。這是一項很耗時的工作,醫生要對患者正在服用的全部藥物進行審核,包括家庭用藥、非處方藥、草藥以及處方藥等,醫生通過對所獲取的各種用藥情況進行比對并調整,從而避免重復用藥、劑量差錯、藥物遺漏,以及藥品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用藥錯誤。
為了保證用藥安全,一些國家開始加強相關質量管控工作,要求醫院在患者入院、出院、轉院或者常規門診等環節上,必須強制開展藥物重整工作。
藥物重整工作的質量監督機制
國際醫療機構聯合認證委員會(JCAHO)提出,在患者的每一次就診過程中都要強制執行藥物重整。為此要求醫院在患者出院后30天內提供藥物重整測量評估報告。若干個醫療質量績效評價機構(包括HEDIS、MIPS, MACRA等),也相繼推出了質量監管報告制度。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從價值醫療角度出發,提出了“基于質量的支付項目”(The Quality Payment Program)。該項目以支付手段為杠桿,激勵醫生做好藥物重整工作,對于能在30天內完成并報送藥物重整測量評估報告的醫生,最高給予10%的“高級醫療信息績效分類評分”獎勵。
利用HL7 FHIR識別處方藥表單賦能藥物重整
雖然人們對藥物重整的意愿早就有之,但是早期的電子病歷系統對這項工作的支撐能力卻非常有限。醫生用手工方式錄入患者家庭用藥信息,并在屏幕上對用藥情況艱難地進行比對和調整。然后再將藥物重整執行情況信息,轉換為第II類CPT代碼,作為藥物重整工作測量評估的證據。但是,醫保方面不會為醫生開展這些工作付費,而提供診療服務的醫生也不會主動記錄相關工作執行情況。
利用HL7 FHIR可以簡化藥物重整工作流程,并實現在醫生完成藥品重整評估和驗證工作后,由系統自動將相關數據保存到電子病歷系統之中。為此,HL7啟動了“達芬奇”項目,研究如何利用FHIR實現上述任務要求。
HL7達芬奇項目是由醫保方、醫療服務方、技術供應商以及互操作專家合作開展的一個技術項目,旨在通過創新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患者出院藥物重整工作,是該項目確定為優先處理的任務。
醫院利用HL7 FHIR上報藥物重整評估報告
從數據交換的角度看,醫生是數據的生產者,醫保方是數據的消費者。全科醫生或主管醫生必須在患者出院后30天內的窗口期內,完成患者所有用藥清單比對,并及時提供出藥物重整監測評估報告,作為工作實施的證據。
上述流程是在電子病歷系統中完成的。電子病歷系統應能提供所有的用藥清單,并且允許醫生在處方系統上進行取消、增加、刪除藥品或調整必要的劑量。上述工作一旦完成,就可證明醫生實施了藥物重整工作,電子病歷系統利用FHIR資源構件,實現相應工作流程規范功能,并自動創建評估報告。
評估報告(Measure Report)也是一種特殊的FHIR資源,它是若干測量要素的組合,包含評估指標的計算結果。這是整合和封裝所有信息,以便進行定量指標計算的有效方法。一般來說,所整合的信息包括:用來生成指標結果的分子、分母、排除項和包含項、以及算法或計算步驟。對于最終用戶而言,這是一種以結構化格式組織信息,降低工作復雜性的有效方法。它通過梳理電子病歷系統中的資源或數據集,將其進行整合后,生成監測評估報告。
下表列出了評估指標計算所需的主要“資源”。當醫院方面需要證明其完成了藥物重整工作時,電子病歷系統就能利用這些資源來構建算法,并創建評估報告。
醫保方的FHIR服務器接收該結構化評估報告并能進行驗證。驗證時,醫保方的系統會將醫生(會員)信息存儲到他們的數據庫中。
醫保方的系統可以選擇以FHIR格式或任何合適的格式存儲數據。醫保方作為報告的數據匯集者,可以將指定患者的藥物重整報告或批量的總結報告通過REST API發送給相應的規則制訂者。這些規則制訂者包括NCQA(“全國質量保證委員會”)、CMS(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或其他規則制訂者。
藥物重整是一項重要的藥物安全的工作實踐,以幫助消除用藥重復、劑量錯誤和藥品配伍禁忌等問題。全科醫生的參與在完成藥物重整過程中扮演的作用毫無疑問是非常顯著的。
來源:Healthcare IT News
作者:Joyoti Goswami(Joyoti Goswami博士是Damo Consulting的首席顧問,這是一家與醫療機構和全球科技公司合作的,有關增長戰略和數字轉型的咨詢公司。作為一名在臨床實踐、制藥咨詢和醫療信息化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醫生,Goswami曾與多家電子病歷廠商合作過,包括Allscripts、AthenaHealth、GE perioperatio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