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上海如何做好這道算術題?
“排隊2小時、看病5分鐘”,在大醫院里,不少患者有過這樣的就醫體驗。如何讓老百姓看病更便捷、減少排隊等待時間?
一場數字化醫療變革,正在逐步改變這種場景。2021年,上海提出城市數字化轉型,“便捷就醫服務”便是其中一項任務。一年多來,一個個數字化醫療應用場景落地,預約、檢查、付費、急救、停車等諸多難點、堵點被一一打通,就診煩心事隨之減少。
如今,在上海諸多醫院看病,從預約掛號、診前問診到診間付費、查閱檢查報告等,患者拿著一部手機就可以做到。
在新冠疫情之下,上海市互聯網醫院邁入“加速度”發展時期。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超過100家互聯網醫院破殼而生,為市民提供線上預約掛號、在線復診、在線開方、醫保線上支付、藥品配送到家等服務。
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5G技術、AI技術的加持,上海諸多醫療機構也將優質醫療資源、診療理念通過云平臺、遠程診療服務于長三角地區居民乃至全國各地。
一部手機走醫院:精準預約、在線付費
看病要省時,提前預約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看病第一步。
當前在上海,患者無需前往醫院,直接通過一網通辦、健康云、上海醫聯等平臺,一部手機即可實現精準預約。依托這些平臺,上海越來越多的醫院正在實現就診時段的精準預約,減少患者排隊等候時間。
以瑞金醫院為例,各個科室預約時段已經精確至30分鐘,部分科室精準至15分鐘內,既縮短患者候診時間,又減少了聚集。統計顯示,精準預約讓患者的平均候診時間不到29分鐘。
“沒想到通過一部手機,就能完成整個診療過程。”患者陳先生是一名腦血管疾病復診病人,通過“上海瑞金醫院”微信號,他提前一周預約了神經內科專家門診,當日在手機上完成掛號。
在候診區,陳先生通過醫院微信號找到AI智能預問診,AI“智能助手”小瑞問了他一系列問題,包括“您這次復診的疾病是什么”、“上次就診后的病情如何”等,回答完問題后,病情、既往病史等信息即完成初步采集,等陳先生進入診室,醫生可自動調閱查看。
瑞金醫院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之一:智能預問診。
患者不需要隨身攜帶實體醫保卡,可以直接通過“隨申辦”平臺,提前出示綁定好的自己的“電子醫保憑證”或“隨申碼”,即可在診療過程中實現脫卡掃碼支付,而如果你開通了“信用就醫”,還可以實現“無感支付”。
這是瑞金醫院數字化醫療轉型的應用場景。隨著技術革新,應用場景逐步拓展延伸,如智能分診導診,告訴你得了什么病,該掛哪個科;智能院內導航,引導你診室怎么走、檢查拿藥在哪里;醫療收費電子票據板塊,進入“隨申辦”移動端,可一鍵調閱查看票據;智能通行識別,可實現快速識別身份、校驗防疫信息等,提升醫院通行效率……
隨著數字化應用場景落地,醫院還可實現對術后患者的慢病管理。
60多歲的張老伯從瑞金醫院出院6個月后,于9月5日收到了醫院AI智能語音隨訪電話,回答完問題,一份電子隨訪檔案自動生成,大大方便醫生調閱、隨訪。
與此同時,在就診過程中,為避免患者重復檢驗檢查,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可以直接調取患者在市內其他一些醫院的檢查報告。目前,上海已經實現了所有醫療機構的跨院互聯互通,明確了40多項互認的檢驗檢查項目,構建全市就診檢查記錄“一張網”,讓患者體驗到“檢查不重復、省錢又省心”的就醫獲得感。
百余家互聯網醫院落地:復診配藥,不見面診療
便捷的線下診療外,上海還通過互聯網醫院建設,讓復診病人完成不見面診療。
家住閔行區的患者于偉(化名)是仁濟醫院的一名老病人,他患有前列腺增生長達數年,排尿困難,2022年疫情封控期間突然夜尿增多,苦不堪言。通過仁濟醫院互聯網醫院,他向醫院副院長、泌尿科主任薛蔚咨詢,參照既往各項檢查檢驗,醫生幫助其調整用藥,服用一段時間后癥狀逐漸得到了改善。通過仁濟醫院互聯網醫院,醫生還幫于偉預約了后續的磁共振檢查。
仁濟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薛蔚出診互聯網醫院,為患者在線提供問詢、配藥、預約檢查等服務。
從2020年3月發展至今,已經有47個科室、超過1000名醫生加入到仁濟醫院互聯網醫院診療隊伍,除了提供線上咨詢、復診和配藥服務外,還能按患者病情需要提供在線預約各類檢驗檢查服務。
而在上海市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作為首批上線科室之一的皮膚科,也給諸多濕疹、過敏的患兒帶去了便利。該院皮膚科主任錢秋芳坦言,來線上問診皮膚疾病的很多為外地患兒,“之前來我們醫院看過,明確診斷后就不用再來回奔波,線上復診、開藥也很方便。”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00余家互聯網醫院,其中既有市、區兩級醫療機構,也有社會辦醫療機構,他們向市民提供線上預約掛號、線上專科咨詢、在線復診、在線開方、醫保線上支付、藥品配送到家等便民服務。
2022年,互聯網醫院跨院復診配藥也成為一種可能。截至目前,上海市級和區級醫院互聯網醫院跨院復診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支持醫生跨院調閱患者在本市其他各級醫院6個月內的電子健康檔案,延伸患者互聯網線上復診的可及性。
在“健康云”平臺,上海打造了整合式的互聯網醫院配藥服務,設立“我要配藥”專區,開通“專家咨詢”、“復診配藥”、“一鍵續方”三大便民功能,在與醫生交流、獲得處方后,患者可以在線醫保支付,再由藥品配送方進行藥品線下配送。自4月7日上線以來至9月6日,這一專區的入駐醫師超過1100名,入駐藥師超120名,提供中西藥種類超過4400種,已累計提供線上預約與咨詢服務超88萬人次,為全市居民開具處方超42.8萬張。
5G、AI等輔助技術:惠及長三角居民,輻射全國
上海的數字化醫療、互聯網醫院平臺,也正在為長三角區域居民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從2020年10月起投入運行的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地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毗鄰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青浦區政府共建。
通過互聯網遠程技術,醫院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嘉善醫院、吳江醫院以及青浦區域內醫療機構對接,完成對患者的診治,支持示范區三地居民診療信息的互聯互通,支持三地醫保免備案異地結算,支持醫療付費一件事的信用無感支付等。
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遠程門診服務。
除此之外,遠程門診、遠程多學科會診、遠程超聲診斷、遠程影像、遠程病理、遠程查房、檢驗標本標準化傳輸與檢測、互聯網醫院診療等都可以在這里得以實現。如通過5G技術的低延時、高帶寬優勢,中山醫院醫生遠程操控機械臂,可為長三角智慧互聯網醫院患者做超聲診斷;利用5G云平臺加持AI技術,患者在朱家角做的CT、核磁共振影像可快速傳送到中山醫院專家電腦端后,由大醫院專家全面診斷。
來自嘉善的俞女士感慨:“以后看病都不用跑去青浦朱家角,通過長三角互聯網醫院,我的老胃病在網上就可以完成配藥,送藥到家,還能直接網上跨省異地醫保結算,省下不少交通費。”
此外,5G、AI、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也越來越多應用于臨床。如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全國首創試點應用“5G+區塊鏈”疑難危重新生兒急救轉診,創建“轉診醫院—120急救中心—接診醫院”三位一體的轉診網絡平臺,可實時定位轉院車輛,實現危重癥患兒“上車即入院”, 做到院前與院內急救無縫隙鏈接。
又如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已建成國內首個基于基因大數據、5G技術的“出生缺陷防控數據服務平臺”以及遠程診療平臺,集合線上問診、檢查、基因大數據分析計算、遺傳解讀等功能,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不用多次奔波,即可獲得遺傳分析報告,為后續診療提供便利。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借助基因大數據、5G技術等,建成“出生缺陷防控數據服務平臺”以及遠程診療平臺。還有一系列新技術輔助醫生診療,如龍華醫院“AI助手”,可在進入診室前就獲取患者的脈象、舌象、面色等診斷信息,形成一份預診報告發送到醫生電腦端,提升面診效率;又如瑞金醫院的冠脈CTA影像AI閱片,可實現自動閱片出報告,讓原本25分鐘的人工閱片時間降至3分鐘左右完成。
另外,越來越多出現在醫院里的消毒機器人、送藥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正在為醫患雙方帶來更多便利,為醫院帶來更高效的管理。
來源:澎湃新聞
上一篇: 探索智慧醫療建設,構筑醫院信息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