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有:“鄭州120延誤救治事件”引發的思考
日前,看了河南省鄭州市紀委監委發布的關于“鄭州120延誤救治事件”調查和問責情況通報后,引發出對HIT人使命定位的再思考。早在20年前我國醫院信息化初期,我們就把減少醫療差錯作為電子病歷應用的重要目標之一。1999年美國醫學研究所公布的調查研究顯示,該國每年有4.4萬至9.8萬患者死于可避免的醫療差錯。這個冰冷的數字,成為當時推進醫院電子病歷應用的初始動力。
經過HIT人幾十年的努力,信息化在減少醫療差錯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鄭州120延誤救治事件”分析中可以看出,用新興信息技術更好地拯救生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事件通報中可以看出,“鄭州120延誤救治事件”的本質是延誤。但是,是什么導致了延誤呢?通報中有這樣表述:“調度人員受理報診電話時,主觀認為報診人為年輕大學生、病情不危急,把重點放在反復追問準確地址上……”。結果是接警員用了8分13秒的通話時間,未能獲取到“準確地址”,于是電話中斷了。這里我們分析一下,在當今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是否有更好的手段更快獲取到“準確地址”呢?更好地贏得拯救生命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用過打車軟件APP的人都知道,在APP里只需輸入你的“目的地”地址, “系統”就能定位到你當前的位置。設想一下,如果這種手段用于緊急醫療救援報警,一定能贏得寶貴的黃金救治時間。我們還可以做進一步的設想,系統除了能提供“準確地址”之外,是否還能自動獲取到患(傷)者生命體征狀況信息呢?答案也應該是肯定的。
可以設想一個這樣的場景:借助APP,報警者用手機鏡頭對準患者,系統將攝像的流數據發送給救援中心。這樣一個APP,是否能實現報警人不用說自己是誰,不用說患(傷)者病情情況,不用說具體時間和地點, “系統”都能夠自動獲取到這些信息呢?如果再進一步思考一下,系統能否應用AI手段,發現這個調度員反應不及時,并識別出這個報警對象危險很高,并將這些警告信息發送給上級領導呢?
盡管上述想法如行云流水,不一定嚴謹,但也并非天方夜譚。面對社會和醫院存在的涉及拯救生命的問題,作為HIT人,應該去思考,能否用新興信息技術手段給出更好的答案。
技術是實現人的目的的手段,信息技術是一種用不同方式去解決問題的一種新手段。當今新興信息技術應用廣泛,不斷影響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必然會改變醫療和健康服務的提供和利用模式。然而實現這種改變,并非自然而來,需要創新,既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方法創新。
僅就上述場景而言,并非一個城市緊急救援中心單獨從技術上實現的。對于獲取定位數據而言,涉及平臺GIS數據資源的整合方面的制度創新。對于120接警手段而言,涉及從電話終端向智能手機終端手段上的轉變。對于報警相關數據自動采集而言,還涉及到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以及個人敏感信息的保護。
為此,HIT工作者應加強創新思維,關注拯救生命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并將所思所想通過分享形成價值。也許這個想法,對手機廠商是一個啟示,它去設計一個手機具有120自動報警一鍵通功能,提供給老年人使用;也許對智慧城市建設者是一個啟示,去設計底層數據融合,提升應急響應效率和質量;也許對醫聯體建設者也是一個啟示,通過簽約醫生提供信息連續性賦能的救治服務。
由此可見,HIT人若以用信息拯救生命為自己的使命,一定會注重社會和醫院存在的制約居民健康生命的問題,一定會不斷思考如何利用新興技術進行創新應用,更好地拯救生命,從而實現自己的使命。然而,我們應破除對創新的為難意識,因為創新并非只有高大上,創新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是人人參與的演化過程。這里關鍵的點是要讓創新帶來價值。正如《創新的起源》一書中所說,衡量一個創新的價值,除了技術水平這個維度外,實際上還有一個維度不容忽視,那就是要把它嵌入到所在的協作網絡中,看看它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用信息拯救生命是HIT人的使命,也是人類社會信息化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趨勢。HIT人的社會價值在于,能用新興信息技術手段把拯救生命這件事,做得更好。
下一篇: 智慧醫院產品觀(十二):病歷質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