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讓中國家庭醫生走進千家萬戶
楊召離不開手機,倒不是出于娛樂需求。作為一名家庭醫生,她最初只用單位的固定電話接受咨詢,后來與居民熟絡起來,便公布了私人電話號碼。
楊召是長春市二道區東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該中心現有10個家庭醫生團隊,服務2萬多居民,服務內容包括疾病預防、康復指導、新生兒訪視、中醫服務、健康管理等。
5月19日是第12個世界家庭醫生日。中國雖然在6年前才開始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過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家庭醫生服務普及很快。中國希望在2035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75%以上。
相對于宏大的目標,楊召和她的同事更注重做好身邊的工作。為了及時回應居民咨詢,他們幾乎都公布了私人電話號碼。“我不認為這是一種打擾。”她說,“就像給朋友解釋某件事一樣。”
楊召更多時候通過電話和網絡平臺解答居民就醫需求,上門服務一般僅針對老人、孕產婦、殘障人士等。一開始人們不信任她,她通過一次次有效而貼心的服務才逐漸打開局面。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加強醫療健康信息化建設是中國醫療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吉林等地在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方面都有較為成熟的經驗。
在吉林,當地建成了覆蓋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業務的基層醫療云平臺,打破了基層衛生信息的“孤島”,實現了區域內信息資源共享。這為家庭醫生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0年,吉林省還通過“吉林家庭醫生”微信小程序建立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門戶,居民在線就可以簽約家庭醫生。目前,當地有527萬居民在這里綁定了個人電子健康檔案。
吉林省衛生健康委5月19日公布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組建了7374個家庭醫生團隊,常住人口家庭醫生簽約率達46.33%,重點人群達79.69%,兩項指標均全國領先。
吉林省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處副處長姜擁華受訪時坦言,長期以來,居民就醫傾向大醫院,這種就醫習慣的轉變需要有一個過程,伴隨著家庭醫生的普及,這種狀況已有所改善。
中國的家庭醫生不等同于西方的私人醫生,不提供高端醫療服務,而是主要提供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服務。目前,家庭醫生主要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
“我們建立家庭醫生制度的目標是希望每位居民都有一位醫生朋友。”姜擁華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