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張診療卡將通用44家醫院 電子病歷共享
7月16日,市衛生局接受新快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全市統一的信息平臺已完成第二期驗收,正啟動第三期工作。目前的成效是利用一個平臺、使用一張診療卡可預約掛44家醫院的號,并形成了800多萬份電子健康檔案可動態記錄、更新市民健康情況。市衛生局表示,力爭2018年將醫療機構所有電子病歷聯網,市民不必再帶病歷上醫院。
投入逾千萬元建區域信息平臺
“2010年,廣州市啟動了區域信息平臺的建設,這在全國算是走得比較早的,目前上海做得比較好,北京還未有此項服務。”昨日,廣州市衛生局規財處處長申一帆告訴新快報記者稱,該平臺的建設資金來源是通過市科信局立項,目前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
據介紹,這個區域信息平臺主要功用是將全市大小醫院、醫療機構都聯結起來,病人只要有就診紀錄、有健康事件發生,就可以自動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形成電子病歷。健康檔案在聯網的醫療機構最終要實現可以互相調閱。目前,通過這個平臺已建好800多萬份電子健康檔案。
通過這個區域信息平臺,廣州將實現市內大小醫療機構使用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一張診療卡可走遍聯網內的所有醫院。“能夠做到這些是因為區域信息平臺將醫療機構聯結了起來,醫院內部信息統一加載,形成統一、集約的預約掛號系統。”申一帆說。
百余家基層醫院有望年底聯網
現在的區域信息平臺已經將市內44家醫療機構聯結了起來。其中,包含省屬醫院、部隊醫院、17家高校附屬醫院、10家市屬醫院及其他區屬醫院。聯結起來的醫療機構將院內五成以上的號源放到平臺上,市、區屬醫院更是需要將八成號源放出,為市民提供免費預約掛號服務。目前,可以通過市衛生局官方網站的鏈接進入這個預約掛號系統。
“現在所有市屬醫院和部分區級醫療機構已經聯網,今年底要實現一半以上的區屬醫療機構進入,聯上的基層醫療機構大概還有100多家。”申一帆透露,聯起來的大小醫院,年底還要實現居民健康檔案的建設和共享,實現電子病歷可以互相通用、調閱。
“但目前不少省部屬醫院還未聯入進這個平臺,我們的目標是廣州市內的省部屬醫院也要聯起來。”申一帆表示,目前已經聯上該平臺的省部屬醫院,可以在統一平臺上參加預約掛號,并不參與健康檔案的建設,這些工作需要省里甚至國家相關部門進行協調。
據申一帆介紹,力爭2018年,市民要實現一張診療卡通用市內大小醫院、一個平臺可以掛所有醫院的號、建立電子病歷實現不帶病歷去聯網醫院也能完成就診。
多家醫院開發平臺建電子病歷
記者了解到,除了全市區域信息平臺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外,各大醫院內部的信息系統也在建立完善,許多醫院的醫生已經告別手寫病歷的歷史。市民就診時雖然仍需帶紙質病歷,但醫院內部已經為每位就診的市民保存了電子病歷,每就診一次病歷將更新一次。一旦全部醫療機構實現聯網,電子病歷可互相調閱,病史、用藥史、檢查史、過敏史等一目了然。
而在年初公布的廣州市衛生局(部門)2014年部門預算中,就顯示一些市屬醫院安排了資金,用于電子病歷等信息化建設,多則上百萬元,少則幾十萬元。例如,廣州市胸科醫院今年安排了84萬元,用于建設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平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則安排了13萬元經費,用于將電子病歷從桌面應用推廣到移動應用等;市紅十字會醫院今年安排了300萬元資金,分別用于紙質病案縮微及病案數字化信息系統建設,建設醫院統一基礎數據平臺建設項目;廣州市第十二醫院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平臺項目則安排了40萬元;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物聯網及基建項目管理系統項目安排了70萬元。
通過區域信息平臺共享電子病歷
記者就醫體驗當中,發現一些醫院的醫生已經不用手寫病歷,例如,市婦兒醫療中心就診時,只要遞上掛號紙,復診病患的所有信息就顯示在電腦上,診斷后,醫生會將電子病歷打印出來,粘貼在紙質病歷上。打印出的病歷中,詳細記錄了病人就診時間、就診科室、患者主訴、病史用藥史、醫生診斷、處理、醫囑等信息。
采訪中,市婦兒醫療中心、市第一人民醫院、珠江醫院等醫院的醫生告訴新快報記者,患者在該院的就診記錄形成了電子病歷,但因為各醫院間電子病歷未聯網,因此需要將電子病歷打印出來貼在紙質病歷上,以方便市民到另外一家醫院就診時提供依據。
現在并未實現百分百電子病歷就診,還是需要醫生錄入電子病歷,市民保存紙質病歷。市衛生局表示,這一現狀將力爭在2018年解決,大小醫院進行聯網后,市民的就診信息各醫院可調取、可共享,市民有望實現電子病歷就診。
上一篇: 安徽:信息化搭建“智慧衛生”平臺
下一篇: 深圳:福田5家公立醫院建醫聯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