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計生統計信息公布2013年度工作“十件大事”
發布時間:2014-03-26
衛生計生統計信息工作2013年度“十件大事”
1.居民健康卡列入國家信息惠民工程
2.《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
3.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順利實施
4.《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調查制度》首次頒布實施
5.《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完成需求論證
6.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7.五部委共建《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
8.中國省級代表性死因監測信息系統建立
9.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得批準
10.2013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在寧波召開
1.居民健康卡列入國家信息惠民工程
2013年7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會議要求“推進教育、醫療優質資源共享,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8月8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2號),提出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居民健康卡試點專項”。
居民健康卡是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一標準推進實施、面向全國居民發放、在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通用、方便居民看病就醫及實現健康管理的基礎載體,也是人口健康信息化規劃框架中的重要環節,通過聯結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全員人口庫和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跨業務系統、跨機構、跨地域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以及開展協同服務,推動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直接服務群眾。
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能顯著推動衛生服務模式創新,促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服務業發展;同時還將促進國產芯片和國密算法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推廣應用,推動金融IC卡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帶動智能卡產業與醫藥衛生行業、金融行業的融合發展,以創新服務實現“信息惠民”。
專項總投資9.87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5.036億元,實施周期為2013年~2015年。專項將在15個省份的24個地市、45家大型醫院重點支持居民健康卡發放、應用環境建設、注冊管理環境建設、健康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等內容。工程的實施必將極大促進居民健康卡在全國的普及推廣。
2.《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
為加快建設人口健康信息化,提高衛生計生服務與管理水平,2013年11月2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就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行了闡述,明確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總體框架,提出至“十二五”末,基本實現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的信息網絡安全互聯;以區域為重點完成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建設,實現試點地區互聯互通;結合地方實際,合理構建四級信息平臺,實現六大業務應用,基本覆蓋80%的省份、70%的地市以及50%的縣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全覆蓋;在試點地區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十三五”時期,深入開展與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相承接的人口健康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全力加強示范推廣,持續深化重點業務應用,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基本覆蓋全國人口并整合共享;全面建成互聯互通的四級信息平臺,實現六大業務應用、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全國實現“一卡通”。
《意見》提出了健全制度和統一標準體系、統籌建設三大數據庫、統籌建設六大業務應用系統、合理構建四級信息平臺、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網絡統一共享、互聯互通建設、加快推進居民健康卡建設與應用、強化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建設等7項重點任務,推進實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金人工程”、信息惠民工程、推廣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示范、各地已有信息化建設、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信息化建設、中醫藥服務信息化建設等6大重點工程,要求各地各單位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加強制度保障與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體制機制保障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在衛生計生事業改革發展的快速發展階段,該指導意見的及時發布對于我國人口健康信息化具有里程碑意義。
3. 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順利實施
繼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之后,2013年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本次調查的目的是通過了解居民衛生服務需要、需求和利用以及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等信息,客觀反映衛生改革與發展成就及問題,預測衛生服務需要、需求及利用的變化趨勢,為制定衛生事業發展規劃、評價醫改實施效果提供依據。
調查樣本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156個縣(市、區)、780個鄉鎮(街道)、1560個村(居委會)。23個省(區、市)擴大樣本,完成了省級代表性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城鄉居民衛生服務需要、衛生服務需求和利用、醫療保障、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提供過程和結果的滿意度、重點人群在衛生服務方面的特殊需要和滿足情況以及醫療機構服務提供能力、醫務人員工作狀況等。調查方法以家庭健康詢問調查為主,機構調查、醫務人員調查和專題研究為輔。
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實際調查居民近28萬人、醫療衛生機構3000余家、醫務人員近2萬人。家庭健康詢問調查復核一致率接近95%,成年人本人回答率超過80%,總體數據質量較好。調查結果顯示,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量持續增長,尤其是慢性病增加明顯;醫療衛生服務利用量繼續升高,特別是住院服務利用增長明顯;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有所提高,“看病難”現象有一定程度緩解;患者總體滿意度提高,醫療費用控制水平仍需關注。
4.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調查制度》首次頒布實施
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后,根據新的職責和工作需要,對原《國家衛生統計調查制度》和《計劃生育統計報表制度》進行了修訂,形成2013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調查制度》。本次修訂重點是整合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業務:一是醫療衛生機構年報表和衛生人力調查表填報單位增加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人員;二是增加住院分娩出生數月報,刪除計劃生育手術等重復統計的指標;三是增加衛生信訪統計報表;四是新增部分醫改任務進展指標。
新調查制度由全國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衛生監督、疾病控制、婦幼衛生、新農合、計劃生育、衛生和計劃生育信訪等7項統計調查制度組成,共102個調查表。經國家統計局批準(或備案)后,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3年11月行文布置,要求從2013年起實施。為執行新的調查制度,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提前做好衛生統計網絡直報系統升級和省級統計人員培訓等相關準備工作。按照調查制度的要求,新建鄉村醫生數據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數據庫,逐步建立覆蓋全人群的出生和死亡信息庫,為深化醫改和制定衛生計生政策提供數據支持。
5.《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完成需求論證
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工程是“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規劃中確定的十五個重要信息化工程之一。根據李斌主任和孫志剛副主任對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工程的重要批示,自2013年4月項目申報啟動以來,按照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管理的相關規定,注重創新電子政務建設、推動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工程項目申報工作順利推進。
項目需求編制過程中,統計信息中心與委規劃信息司共同協調醫政醫管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20余家相關單位,召集召開研討會40余次,重點開展了深化社會問題和目標分析、業務信息系統流程梳理、業務建模仿真測算、項目建議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等工作,按照“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分期建設、循序推進”的要求,編制完成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項目需求分析報告》和《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項目建議書(初稿)》,規劃了15大業務系統,36個子系統。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以及信息惠民工程和金人工程建設,將為我國人口健康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信息化支撐保障。
6.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由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牽頭組織的《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標準體系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研究及應用》項目歷經7年研發推廣,取得豐碩成果。研究提出了確定健康檔案記錄內容的時序三維空間概念模型理論,涵蓋人的出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青年期、中老期、老年期、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建立了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信息標準的四維體系,即基礎類、數據類、技術類和管理類標準體系。制定了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基本數據集、衛生信息數據元目錄與值域代碼在內的58項強制性衛生行業標準。研究發布了文檔規范總則、健康檔案共享文檔21個。系統提出了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技術解決路徑,被原衛生部采納并印發了《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試行)》和《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技術解決方案(試行)》兩個技術指導文件。首次提出了以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為核心的國家衛生信息化總體架構(“3521-2”工程)。創立了網絡化健康檔案建立、管理與服務的新模式。包括實現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實現綜合衛生管理和對社區全科醫生、全科隊伍和社區衛生機構量化績效考核。項目研發的系統直接存儲的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覆蓋人口超過8000萬,獲得軟件著作權12項,專利1項,國內外發表論文50余篇。該項目榮獲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7.五部委共建《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
為加強實有人口管理,提高政府決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公安部聯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啟動國家人口信息資源庫先導工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項目建設。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以公民身份證為唯一標識的包含公民身份證號碼、姓名、性別、婚姻狀況、學歷、死亡標識等13項信息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為各共建單位提供信息共享服務。
國家衛生計生委向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提供出生醫學證明、死亡醫學證明、新農合及全員人口等業務數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整合了原衛生部和人口計生委前置系統方案設計,配合公安部完成項目初設方案,完成了項目招標等工作。
為規范簽發及使用《死亡醫學證明書》,確保人口死亡數據質量,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公安部、民政部修訂了1992年三部委文件,2013年底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人口死亡醫學證明和信息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2014年1月1日起實施。同時,抽樣確定了605個死因監測點并落實監測點補助資金,召開了死因監測工作布置暨培訓會,對人口死亡信息登記系統進行了升級。收集2013年度人口死亡信息,產出全國及分省疾病別死亡率、死因構成、死因順位數據,為加強人口社會管理,深化醫改提供科學依據。
8. 我國省級代表性死因監測信息系統建立
人群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居民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掌握疾病別死亡率及死因構成、期望壽命及其變化趨勢,對于制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完善人口健康政策、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為完善我國人口死亡信息登記制度, 2013年,我中心會同公安部、民政部相關部門對原衛生部、公安部、民政部《關于使用<出生醫學證明書>、<死亡醫學證明書>和加強死因統計工作的通知》進行了修訂。2013年1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民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人口死亡醫學證明和信息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規劃發〔2013〕57號)。該文件為規范死亡醫學證明簽發及使用流程,實現死亡醫學證明和信息報告全覆蓋提供了政策依據。
考慮到我國在家死亡占總死亡人數70%以上,死因推斷及編碼復雜,為確保死因登記數據質量,我中心會同中國疾控中心在原衛生部生命登記系統和疾病監測系統基礎上,根據人口結構、地區類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進行分層整群抽樣,確定了具有省級代表性的、覆蓋各省20%人口的605個死因監測點,建立了新的國家死因監測系統,并落實了每年3500萬元的中央醫改專項資金支持死因監測系統建設及數據收集。各監測點開展了2013年數據收集及補報,省級組織開展了漏報調查,擬于2014年上半年產出各省疾病別死亡率、死因構成及順位數據,據此開展健康測量研究及健康測量工具開展工作。
9.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得批準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展博士后科研和培養工作(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關于批準安徽泰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610個單位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人社部發〔2013〕61號)文件)。統計信息中心作為國家級衛生統計信息工作技術管理部門,近年來充分發揮和利用人才隊伍和技術優勢,結合業務工作,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科技攻關課題,開展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衛生領域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致力于人才培養、衛生信息化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應用等工作,已成為國內在衛生統計與信息化建設領域一流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訓基地,并被世界衛生組織批準為衛生信息與信息學合作中心。通過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將進一步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跨學科、復合型、戰略型和創新型的信息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工作。
10. 2013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在寧波召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充分發揮衛生信息惠民作用,促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衛生領域應用,推進智慧衛生建設,加快衛生信息化發展,為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和增進人民健康做好技術支撐與保障,中國衛生信息學會、《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社和世界衛生組織衛生信息和信息學合作中心于2013年9月3日~5日在浙江省寧波市召開了主題為“智慧衛生 健康生活”的2013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來自全國各省(區、市)衛生主管部門、信息中心,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高等院校、學術機構的有關人員,國內外IT廠商,以及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約30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本次大會緊密圍繞我國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和需要,結合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設立了電子病歷與智慧醫療、區域衛生信息化與智慧城市、衛生統計與決策支持、衛生信息標準、居民健康卡及一卡通應用、公共衛生與智能健康管理、基層衛生信息化、大數據與信息安全、遠程醫療與移動醫療、優秀論文論壇十個專題論壇。來自美國、香港、臺灣和大陸有關學術機構、衛生機構、高等院校和信息技術廠商的數百名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就各衛生信息技術業務領域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新進展、新動態以及熱點、前沿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經驗交流。大會安排了國內外知名IT廠商展示信息技術最新應用和產品。
1.居民健康卡列入國家信息惠民工程
2.《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
3.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順利實施
4.《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調查制度》首次頒布實施
5.《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完成需求論證
6.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7.五部委共建《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
8.中國省級代表性死因監測信息系統建立
9.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得批準
10.2013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在寧波召開
1.居民健康卡列入國家信息惠民工程
2013年7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會議要求“推進教育、醫療優質資源共享,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8月8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2號),提出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居民健康卡試點專項”。
居民健康卡是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一標準推進實施、面向全國居民發放、在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通用、方便居民看病就醫及實現健康管理的基礎載體,也是人口健康信息化規劃框架中的重要環節,通過聯結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全員人口庫和衛生信息平臺,實現跨業務系統、跨機構、跨地域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以及開展協同服務,推動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直接服務群眾。
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能顯著推動衛生服務模式創新,促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服務業發展;同時還將促進國產芯片和國密算法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推廣應用,推動金融IC卡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帶動智能卡產業與醫藥衛生行業、金融行業的融合發展,以創新服務實現“信息惠民”。
專項總投資9.87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5.036億元,實施周期為2013年~2015年。專項將在15個省份的24個地市、45家大型醫院重點支持居民健康卡發放、應用環境建設、注冊管理環境建設、健康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等內容。工程的實施必將極大促進居民健康卡在全國的普及推廣。
2.《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
為加快建設人口健康信息化,提高衛生計生服務與管理水平,2013年11月2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就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行了闡述,明確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總體框架,提出至“十二五”末,基本實現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的信息網絡安全互聯;以區域為重點完成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建設,實現試點地區互聯互通;結合地方實際,合理構建四級信息平臺,實現六大業務應用,基本覆蓋80%的省份、70%的地市以及50%的縣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全覆蓋;在試點地區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十三五”時期,深入開展與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相承接的人口健康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全力加強示范推廣,持續深化重點業務應用,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基本覆蓋全國人口并整合共享;全面建成互聯互通的四級信息平臺,實現六大業務應用、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全國實現“一卡通”。
《意見》提出了健全制度和統一標準體系、統籌建設三大數據庫、統籌建設六大業務應用系統、合理構建四級信息平臺、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網絡統一共享、互聯互通建設、加快推進居民健康卡建設與應用、強化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建設等7項重點任務,推進實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金人工程”、信息惠民工程、推廣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示范、各地已有信息化建設、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信息化建設、中醫藥服務信息化建設等6大重點工程,要求各地各單位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加強制度保障與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體制機制保障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在衛生計生事業改革發展的快速發展階段,該指導意見的及時發布對于我國人口健康信息化具有里程碑意義。
3. 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順利實施
繼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之后,2013年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本次調查的目的是通過了解居民衛生服務需要、需求和利用以及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等信息,客觀反映衛生改革與發展成就及問題,預測衛生服務需要、需求及利用的變化趨勢,為制定衛生事業發展規劃、評價醫改實施效果提供依據。
調查樣本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156個縣(市、區)、780個鄉鎮(街道)、1560個村(居委會)。23個省(區、市)擴大樣本,完成了省級代表性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城鄉居民衛生服務需要、衛生服務需求和利用、醫療保障、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提供過程和結果的滿意度、重點人群在衛生服務方面的特殊需要和滿足情況以及醫療機構服務提供能力、醫務人員工作狀況等。調查方法以家庭健康詢問調查為主,機構調查、醫務人員調查和專題研究為輔。
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實際調查居民近28萬人、醫療衛生機構3000余家、醫務人員近2萬人。家庭健康詢問調查復核一致率接近95%,成年人本人回答率超過80%,總體數據質量較好。調查結果顯示,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量持續增長,尤其是慢性病增加明顯;醫療衛生服務利用量繼續升高,特別是住院服務利用增長明顯;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有所提高,“看病難”現象有一定程度緩解;患者總體滿意度提高,醫療費用控制水平仍需關注。
4.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調查制度》首次頒布實施
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后,根據新的職責和工作需要,對原《國家衛生統計調查制度》和《計劃生育統計報表制度》進行了修訂,形成2013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調查制度》。本次修訂重點是整合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業務:一是醫療衛生機構年報表和衛生人力調查表填報單位增加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人員;二是增加住院分娩出生數月報,刪除計劃生育手術等重復統計的指標;三是增加衛生信訪統計報表;四是新增部分醫改任務進展指標。
新調查制度由全國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衛生監督、疾病控制、婦幼衛生、新農合、計劃生育、衛生和計劃生育信訪等7項統計調查制度組成,共102個調查表。經國家統計局批準(或備案)后,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3年11月行文布置,要求從2013年起實施。為執行新的調查制度,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提前做好衛生統計網絡直報系統升級和省級統計人員培訓等相關準備工作。按照調查制度的要求,新建鄉村醫生數據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數據庫,逐步建立覆蓋全人群的出生和死亡信息庫,為深化醫改和制定衛生計生政策提供數據支持。
5.《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完成需求論證
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工程是“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規劃中確定的十五個重要信息化工程之一。根據李斌主任和孫志剛副主任對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工程的重要批示,自2013年4月項目申報啟動以來,按照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管理的相關規定,注重創新電子政務建設、推動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工程項目申報工作順利推進。
項目需求編制過程中,統計信息中心與委規劃信息司共同協調醫政醫管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20余家相關單位,召集召開研討會40余次,重點開展了深化社會問題和目標分析、業務信息系統流程梳理、業務建模仿真測算、項目建議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等工作,按照“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分期建設、循序推進”的要求,編制完成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項目需求分析報告》和《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項目建議書(初稿)》,規劃了15大業務系統,36個子系統。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以及信息惠民工程和金人工程建設,將為我國人口健康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信息化支撐保障。
6.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由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牽頭組織的《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標準體系與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研究及應用》項目歷經7年研發推廣,取得豐碩成果。研究提出了確定健康檔案記錄內容的時序三維空間概念模型理論,涵蓋人的出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青年期、中老期、老年期、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建立了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信息標準的四維體系,即基礎類、數據類、技術類和管理類標準體系。制定了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基本數據集、衛生信息數據元目錄與值域代碼在內的58項強制性衛生行業標準。研究發布了文檔規范總則、健康檔案共享文檔21個。系統提出了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技術解決路徑,被原衛生部采納并印發了《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試行)》和《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技術解決方案(試行)》兩個技術指導文件。首次提出了以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為核心的國家衛生信息化總體架構(“3521-2”工程)。創立了網絡化健康檔案建立、管理與服務的新模式。包括實現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實現綜合衛生管理和對社區全科醫生、全科隊伍和社區衛生機構量化績效考核。項目研發的系統直接存儲的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覆蓋人口超過8000萬,獲得軟件著作權12項,專利1項,國內外發表論文50余篇。該項目榮獲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7.五部委共建《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
為加強實有人口管理,提高政府決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公安部聯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啟動國家人口信息資源庫先導工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項目建設。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以公民身份證為唯一標識的包含公民身份證號碼、姓名、性別、婚姻狀況、學歷、死亡標識等13項信息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為各共建單位提供信息共享服務。
國家衛生計生委向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提供出生醫學證明、死亡醫學證明、新農合及全員人口等業務數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整合了原衛生部和人口計生委前置系統方案設計,配合公安部完成項目初設方案,完成了項目招標等工作。
為規范簽發及使用《死亡醫學證明書》,確保人口死亡數據質量,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公安部、民政部修訂了1992年三部委文件,2013年底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人口死亡醫學證明和信息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2014年1月1日起實施。同時,抽樣確定了605個死因監測點并落實監測點補助資金,召開了死因監測工作布置暨培訓會,對人口死亡信息登記系統進行了升級。收集2013年度人口死亡信息,產出全國及分省疾病別死亡率、死因構成、死因順位數據,為加強人口社會管理,深化醫改提供科學依據。
8. 我國省級代表性死因監測信息系統建立
人群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居民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掌握疾病別死亡率及死因構成、期望壽命及其變化趨勢,對于制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完善人口健康政策、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為完善我國人口死亡信息登記制度, 2013年,我中心會同公安部、民政部相關部門對原衛生部、公安部、民政部《關于使用<出生醫學證明書>、<死亡醫學證明書>和加強死因統計工作的通知》進行了修訂。2013年1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民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人口死亡醫學證明和信息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規劃發〔2013〕57號)。該文件為規范死亡醫學證明簽發及使用流程,實現死亡醫學證明和信息報告全覆蓋提供了政策依據。
考慮到我國在家死亡占總死亡人數70%以上,死因推斷及編碼復雜,為確保死因登記數據質量,我中心會同中國疾控中心在原衛生部生命登記系統和疾病監測系統基礎上,根據人口結構、地區類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進行分層整群抽樣,確定了具有省級代表性的、覆蓋各省20%人口的605個死因監測點,建立了新的國家死因監測系統,并落實了每年3500萬元的中央醫改專項資金支持死因監測系統建設及數據收集。各監測點開展了2013年數據收集及補報,省級組織開展了漏報調查,擬于2014年上半年產出各省疾病別死亡率、死因構成及順位數據,據此開展健康測量研究及健康測量工具開展工作。
9.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得批準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展博士后科研和培養工作(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關于批準安徽泰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610個單位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人社部發〔2013〕61號)文件)。統計信息中心作為國家級衛生統計信息工作技術管理部門,近年來充分發揮和利用人才隊伍和技術優勢,結合業務工作,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科技攻關課題,開展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衛生領域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致力于人才培養、衛生信息化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應用等工作,已成為國內在衛生統計與信息化建設領域一流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訓基地,并被世界衛生組織批準為衛生信息與信息學合作中心。通過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將進一步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跨學科、復合型、戰略型和創新型的信息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工作。
10. 2013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在寧波召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充分發揮衛生信息惠民作用,促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衛生領域應用,推進智慧衛生建設,加快衛生信息化發展,為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和增進人民健康做好技術支撐與保障,中國衛生信息學會、《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社和世界衛生組織衛生信息和信息學合作中心于2013年9月3日~5日在浙江省寧波市召開了主題為“智慧衛生 健康生活”的2013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來自全國各省(區、市)衛生主管部門、信息中心,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高等院校、學術機構的有關人員,國內外IT廠商,以及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約30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本次大會緊密圍繞我國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和需要,結合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設立了電子病歷與智慧醫療、區域衛生信息化與智慧城市、衛生統計與決策支持、衛生信息標準、居民健康卡及一卡通應用、公共衛生與智能健康管理、基層衛生信息化、大數據與信息安全、遠程醫療與移動醫療、優秀論文論壇十個專題論壇。來自美國、香港、臺灣和大陸有關學術機構、衛生機構、高等院校和信息技術廠商的數百名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就各衛生信息技術業務領域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新進展、新動態以及熱點、前沿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經驗交流。大會安排了國內外知名IT廠商展示信息技術最新應用和產品。
上一篇: 兩部委開展省院合作遠程醫療政策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