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全國“一卡通”:要啃“硬骨頭”
發布時間:2014-03-13
今年兩會上,醫保應盡快實現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報銷成為代表、委員的建言熱點。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務院醫改辦已對“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拿出時間表,2015年,要全面推開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即時報銷),同時選擇在部分省份試點,探索建立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機制;重點針對退休職工、農民工等人群研究跨省異地就醫結算辦法。
盼醫保全國異地報銷“馬上到來”
前兩天,剛從央視新聞節目中看到一個采訪節目,一位退休的老人談到對異地報銷的期盼,今天,就看到了省內異地即時報銷明年到來的新聞,當然為之欣喜,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最好體現。
省內異地即時報銷的實施應該是全國異地報銷的前奏,應該盡快落實.筆者認為,國家應該制定政策,鼓勵各省提前落實,把2015年定為最后的時間限制,2015年不能進行省內異地報銷的省份要追究責任,調動各省省內異地報銷工作盡快落實的積極性,同時,鼓勵相鄰省份實行區域異地報銷實驗,為全國異地報銷積累經驗。
筆者認為,實行醫保異地報銷不僅是一個公民看病方便的問題,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家庭幸福,公民幸福綜合指數提升的大問題。
首先,可以促進公民自由流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可以方便地方找到最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人才,醫保異地報銷利于各地經濟迅速發展。
其次,可以促進家庭和諧,老人一般要到孩子工作所在地去養老,如果異地報銷工作能夠很快實現,那么,解決了老人看病問題,也解決了年輕人的后顧之憂,利于家庭幸福,利于年輕人工作方便。
第三,可以提升公民的綜合幸福指數,手拿醫保卡,走遍全國都不怕,公民有了這樣的醫療保障,對公民的自由流動,個性發展,對公民的身體健康全程保障,意義深遠。
2015年實現省內異地即時報銷,望全國異地報銷也快到來,我們翹首以盼,越快越好! !(殷建光)
醫保異地結算切勿做成一鍋夾生飯
在我國異質性、流動性越來越復雜的當下,人的活動半徑不斷拉長,附著在人格之上的各種權益卻并未同步跟進,譬如就醫權、受教育權、就業權等。尤其對就醫權而言,人口流動加大了健康風險,而戶籍的板結又弱化了就醫權益,異鄉染恙,要么由患者本人全額支付,要么回原籍報銷,繁雜至極。
而醫保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在我國流動人口已超2.5億、“鐘擺式”流動逐漸轉向穩定的異地居住現狀來說,恰逢其時。它不僅意味著“異鄉人”就醫成本的降低,也扭動著戶籍壁壘的螺絲釘,找補著“異鄉人”因戶籍壁壘被屏蔽多年的社會福利,值得期待。
實際上,此次國務院醫改辦拿出“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時間表,并無甚新意。該項政策早在2012年就被寫入“十二五”醫改規劃。如果說有什么區別的話,那就是此前規劃只明確了時間表,而兩會上的重申,則進一步明確了路線圖:先在部分省份試點;重點針對退休職工、農民工等人群。從各地實踐來看,“全國已經有90%的統籌地區實現了新農合經辦結構和省內醫療機構的即時結報”,也就是說,現在醫保異地報銷所面臨的重點工作,就是跨省結算。
而不管是省內結算,還是跨省結算,其所涉及的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醫保賬戶問題,如果沒有完善的醫保信息聯網、分級轉診制度與足夠的醫療經費作保障,所謂的醫保異地結算,就有可能煮成一鍋半生不熟的“夾生飯”。
眾所周知,我國基本醫保制度下,各地醫保繳費水平、基金規模、報銷范圍和報銷比例各有不同,這決定著,異地報銷只能由參保地基金支付。而異地就醫,參保地即時報銷,若沒有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兒。唯有借助互聯網整理傳送的數據,異地報銷才能準確、高效;而且,借助統一的信息平臺,還能阻止騙保行為,保證報銷程序的安全性。實際上,醫保信息平臺也正是多數省份實現省內報銷的技術保障。實現跨省報銷,只需將各省醫保信息整合起來即可,在技術上并不是什么難事兒。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所謂異地就醫,一般是醫療水平落后地區患者流向醫療較發達地區,而這背后又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直接導致的結果便是就醫成本的提高,異地即時報銷,或增大參保地醫保基金的壓力。這個時候,就要遵循“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診療政策,形成“小病到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網絡。但很多時候,大醫院囿于業績考核與盈利壓力,即便患者已經達到回社區康復治療的水平,醫院也不會主動告知,甚至強行“挽留”。而這反過來,又未免導致大醫院資源緊張,醫療服務質量下降。異地即時報銷若不能與分級轉診相結合,效果恐要打幾分折扣。
從根本上來說,異地即時報銷,最終仍指向著醫保基金的充實。醫保基金的充實,是一切醫療報銷行為的基礎。充實醫保基金,從開源上講,要提高財政補貼與國企利潤劃撥比例;從節流上講,要加強對醫保基金的監管與管理,促進醫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收益率。唯有做好相關配套措施,我們才能更好地“用中國式辦法解決好這個世界性難題”。(王言虎)
醫保全國“一卡通”須超越地方利益
異地報銷醫療費不是新話題,但卻是牽動人心的話題。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異地流動現象日益突出。流動人口在異鄉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卻享受不到異鄉的醫保待遇。特別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剛剛辦理了新農合醫保,卻無法體驗到這一政策帶來的好處。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醫療資源不均衡,醫療技術高超的醫院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不愿意讓小地方的病人擠占其醫療資源,以減輕本地人員的看病壓力。二是各地醫療機構的利益之爭,起因是各地醫保統籌層次不同,醫保繳費標準、報銷比例、報銷限額等均不相同。選擇異地看病時,即使經過層層審批獲得許可,地方醫保部門也僅僅給其轉移個人賬戶基金,而不舍得轉出已經到手的社會統籌基金;而對前來看病的異地病人,各地醫保部門都不愿意為其背包袱。
由此看來,地方保護主義是全國醫保聯網推進的最大絆腳石。要讓醫保卡暢通全國,必須采取有效的舉措。一是國家要加強對落后地方的醫療投入,可以采取與高水平醫院聯辦的方式,提高落后地方的醫療水平。二是各地方的利益之爭,盡快實現醫療信息全國聯網,建立醫療保障轉移、銜接、異地看病的可行性方案,最終實現跨地區、跨省份的基本醫療轉移結算,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全國“一卡通”。(王書偉)
令人期待的良心工程
如何破解“醫保異地就醫結算”的難題呢?
首先,要打破“內外有別”的報銷比例制度。當下,各地醫保報銷比例政策都帶有某種意義上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即,在本縣內就醫報銷比例高,出縣以后報銷比例低。這種“內外有別”的報銷政策,限制醫保患者在外縣就醫。實行“醫保異地就醫結算”,必須打破“內外有別”的報銷政策,改為不分內外,按行政層級制訂報銷比例,方便患者就地醫治。
其次,要縮小各地報銷比例差別。各地根據醫保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制訂了醫保報銷比例政策。實行“醫保異地就醫結算”以后,如果仍然按各自原來的報銷比例執行,差別肯定大,對患者不利,對各地醫保統籌積極性有損害。毫無疑問,有的地方怕吃虧,可能降低報銷比例,損害患者的利益,并導致醫保水平下降。同時,報銷比例不一致,醫院容易打亂仗,搞錯比例,結果,要么醫院吃虧,要么患者吃虧。為了防止報銷比例不同引發不良后果,必須盡可能全國統一報銷比例,避免打亂仗和部分地區醫保水平倒退。
再者,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兜底醫保。“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本身以及縮小和統一報銷比例,前提是統一醫保統籌水平。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百姓承受力不一樣,有的地方統籌水平比較低,要突然大幅度提高醫保水平,居民承擔不起,導致醫保面縮小,所以,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為醫保水平低的地區提供縮小差距的財力支持。對此,中央和省級財政不會含糊。因為,這是民生工程。
“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對于這一好的改革設想,何時能照進百姓生活的現實,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執政理念問題:看有思想顧慮的官員是否講良心—真正講良心的、把百姓之急和百姓之需等民生放在第一高度,錢不是問題,工作難度也會迎刃而解。(李冰潔)(綜合人民網、新華網等報道)
盼醫保全國異地報銷“馬上到來”
前兩天,剛從央視新聞節目中看到一個采訪節目,一位退休的老人談到對異地報銷的期盼,今天,就看到了省內異地即時報銷明年到來的新聞,當然為之欣喜,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最好體現。
省內異地即時報銷的實施應該是全國異地報銷的前奏,應該盡快落實.筆者認為,國家應該制定政策,鼓勵各省提前落實,把2015年定為最后的時間限制,2015年不能進行省內異地報銷的省份要追究責任,調動各省省內異地報銷工作盡快落實的積極性,同時,鼓勵相鄰省份實行區域異地報銷實驗,為全國異地報銷積累經驗。
筆者認為,實行醫保異地報銷不僅是一個公民看病方便的問題,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家庭幸福,公民幸福綜合指數提升的大問題。
首先,可以促進公民自由流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可以方便地方找到最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人才,醫保異地報銷利于各地經濟迅速發展。
其次,可以促進家庭和諧,老人一般要到孩子工作所在地去養老,如果異地報銷工作能夠很快實現,那么,解決了老人看病問題,也解決了年輕人的后顧之憂,利于家庭幸福,利于年輕人工作方便。
第三,可以提升公民的綜合幸福指數,手拿醫保卡,走遍全國都不怕,公民有了這樣的醫療保障,對公民的自由流動,個性發展,對公民的身體健康全程保障,意義深遠。
2015年實現省內異地即時報銷,望全國異地報銷也快到來,我們翹首以盼,越快越好! !(殷建光)
醫保異地結算切勿做成一鍋夾生飯
在我國異質性、流動性越來越復雜的當下,人的活動半徑不斷拉長,附著在人格之上的各種權益卻并未同步跟進,譬如就醫權、受教育權、就業權等。尤其對就醫權而言,人口流動加大了健康風險,而戶籍的板結又弱化了就醫權益,異鄉染恙,要么由患者本人全額支付,要么回原籍報銷,繁雜至極。
而醫保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在我國流動人口已超2.5億、“鐘擺式”流動逐漸轉向穩定的異地居住現狀來說,恰逢其時。它不僅意味著“異鄉人”就醫成本的降低,也扭動著戶籍壁壘的螺絲釘,找補著“異鄉人”因戶籍壁壘被屏蔽多年的社會福利,值得期待。
實際上,此次國務院醫改辦拿出“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時間表,并無甚新意。該項政策早在2012年就被寫入“十二五”醫改規劃。如果說有什么區別的話,那就是此前規劃只明確了時間表,而兩會上的重申,則進一步明確了路線圖:先在部分省份試點;重點針對退休職工、農民工等人群。從各地實踐來看,“全國已經有90%的統籌地區實現了新農合經辦結構和省內醫療機構的即時結報”,也就是說,現在醫保異地報銷所面臨的重點工作,就是跨省結算。
而不管是省內結算,還是跨省結算,其所涉及的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醫保賬戶問題,如果沒有完善的醫保信息聯網、分級轉診制度與足夠的醫療經費作保障,所謂的醫保異地結算,就有可能煮成一鍋半生不熟的“夾生飯”。
眾所周知,我國基本醫保制度下,各地醫保繳費水平、基金規模、報銷范圍和報銷比例各有不同,這決定著,異地報銷只能由參保地基金支付。而異地就醫,參保地即時報銷,若沒有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兒。唯有借助互聯網整理傳送的數據,異地報銷才能準確、高效;而且,借助統一的信息平臺,還能阻止騙保行為,保證報銷程序的安全性。實際上,醫保信息平臺也正是多數省份實現省內報銷的技術保障。實現跨省報銷,只需將各省醫保信息整合起來即可,在技術上并不是什么難事兒。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所謂異地就醫,一般是醫療水平落后地區患者流向醫療較發達地區,而這背后又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直接導致的結果便是就醫成本的提高,異地即時報銷,或增大參保地醫保基金的壓力。這個時候,就要遵循“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診療政策,形成“小病到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網絡。但很多時候,大醫院囿于業績考核與盈利壓力,即便患者已經達到回社區康復治療的水平,醫院也不會主動告知,甚至強行“挽留”。而這反過來,又未免導致大醫院資源緊張,醫療服務質量下降。異地即時報銷若不能與分級轉診相結合,效果恐要打幾分折扣。
從根本上來說,異地即時報銷,最終仍指向著醫保基金的充實。醫保基金的充實,是一切醫療報銷行為的基礎。充實醫保基金,從開源上講,要提高財政補貼與國企利潤劃撥比例;從節流上講,要加強對醫保基金的監管與管理,促進醫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收益率。唯有做好相關配套措施,我們才能更好地“用中國式辦法解決好這個世界性難題”。(王言虎)
醫保全國“一卡通”須超越地方利益
異地報銷醫療費不是新話題,但卻是牽動人心的話題。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異地流動現象日益突出。流動人口在異鄉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卻享受不到異鄉的醫保待遇。特別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剛剛辦理了新農合醫保,卻無法體驗到這一政策帶來的好處。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醫療資源不均衡,醫療技術高超的醫院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不愿意讓小地方的病人擠占其醫療資源,以減輕本地人員的看病壓力。二是各地醫療機構的利益之爭,起因是各地醫保統籌層次不同,醫保繳費標準、報銷比例、報銷限額等均不相同。選擇異地看病時,即使經過層層審批獲得許可,地方醫保部門也僅僅給其轉移個人賬戶基金,而不舍得轉出已經到手的社會統籌基金;而對前來看病的異地病人,各地醫保部門都不愿意為其背包袱。
由此看來,地方保護主義是全國醫保聯網推進的最大絆腳石。要讓醫保卡暢通全國,必須采取有效的舉措。一是國家要加強對落后地方的醫療投入,可以采取與高水平醫院聯辦的方式,提高落后地方的醫療水平。二是各地方的利益之爭,盡快實現醫療信息全國聯網,建立醫療保障轉移、銜接、異地看病的可行性方案,最終實現跨地區、跨省份的基本醫療轉移結算,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全國“一卡通”。(王書偉)
令人期待的良心工程
如何破解“醫保異地就醫結算”的難題呢?
首先,要打破“內外有別”的報銷比例制度。當下,各地醫保報銷比例政策都帶有某種意義上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即,在本縣內就醫報銷比例高,出縣以后報銷比例低。這種“內外有別”的報銷政策,限制醫保患者在外縣就醫。實行“醫保異地就醫結算”,必須打破“內外有別”的報銷政策,改為不分內外,按行政層級制訂報銷比例,方便患者就地醫治。
其次,要縮小各地報銷比例差別。各地根據醫保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制訂了醫保報銷比例政策。實行“醫保異地就醫結算”以后,如果仍然按各自原來的報銷比例執行,差別肯定大,對患者不利,對各地醫保統籌積極性有損害。毫無疑問,有的地方怕吃虧,可能降低報銷比例,損害患者的利益,并導致醫保水平下降。同時,報銷比例不一致,醫院容易打亂仗,搞錯比例,結果,要么醫院吃虧,要么患者吃虧。為了防止報銷比例不同引發不良后果,必須盡可能全國統一報銷比例,避免打亂仗和部分地區醫保水平倒退。
再者,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兜底醫保。“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本身以及縮小和統一報銷比例,前提是統一醫保統籌水平。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百姓承受力不一樣,有的地方統籌水平比較低,要突然大幅度提高醫保水平,居民承擔不起,導致醫保面縮小,所以,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為醫保水平低的地區提供縮小差距的財力支持。對此,中央和省級財政不會含糊。因為,這是民生工程。
“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對于這一好的改革設想,何時能照進百姓生活的現實,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執政理念問題:看有思想顧慮的官員是否講良心—真正講良心的、把百姓之急和百姓之需等民生放在第一高度,錢不是問題,工作難度也會迎刃而解。(李冰潔)(綜合人民網、新華網等報道)
上一篇: 北大醫療30億投資貴陽兩家三甲醫院
下一篇: 韓國:抗議搞“遠程醫療”醫生停診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