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手術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上映”
發布時間:2013-08-01
提到3D,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電影大片。3D電影逼真的畫面、觸手可及的景物,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然而,當3D技術應用于外科手術時,您能想象是怎樣一番景象嗎?日前,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上演了這樣一部精彩的3D手術“大片”,醫生戴著3D眼鏡,為患者精準切除了肺部腫瘤。這臺由院長姜杰和他的團隊一起完成的胸腔鏡肺癌根治手術,開創了福建省胸腔鏡3D技術手術的先河。
肌肉血管仿佛觸手可及
7月23日上午,第一醫院手術室6號手術間,患者安靜地躺在手術床上,醫生們則齊刷刷地戴著黑色“墨鏡”。一臺特殊的肺癌根治手術正在緊張進行中。醫生們戴的不是普通墨鏡,而是能洞悉患者肺部細微結構的3D眼鏡。
手術由第一醫院院長、廈門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全國委員姜杰教授主刀。首先,他在患者胸部打了3個直徑1厘米至2厘米的小孔,插入3D攝像鏡頭和手術器械,患者胸腔內的圖像立即顯示在手術臺旁邊的屏幕上,通過3D眼鏡,極富立體感的畫面頓時呈現在眼前。“肌肉、血管、肺組織,都變成立體的,仿佛觸手可及,就像是鉆進了患者體內,相當震撼!”院長姜杰、胸外科主任于修義和手術團隊醫生們都滿是驚奇。
有人說,腔鏡微創手術對醫生來說就像是戴著鐐銬起舞。因為手術操作空間十分狹小,傳統的2D腔鏡下醫生沒法多角度觀察,一旦涉及血管縫合等精細操作時,方向、角度往往不易準確把握。“3D技術將患者體內的解剖結構十分立體地呈現出來,這是革命性的突破,一下子將醫生帶入了自由世界,空間、方向、角度等都能非常準確地判斷,醫生得以精準地完成各種復雜的手術操作。”于修義說。
外科專家愛不釋手
不久前,一位48歲的患者在第一醫院做胸部CT檢查時發現左肺下葉有個結節。此次借助3D技術,醫生們為其切除了病變的肺組織,病理檢查結果是早期肺癌。如果是傳統的2D腔鏡手術,切除肺組織時需要打釘,1個釘子就得花費3000元;現在憑借3D技術,切除時不必打釘,通過精細的縫合就能完成。人體的肺臟連接著很多血管,手術中血管的離斷、縫合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大出血。這次手術中,姜杰順利打開血管外面的鞘膜,實施了精準切除和縫合。而在以往,手術醫生根本沒法打開血管鞘,只能連同周圍的組織一同切除。相比之下,3D手術無疑更加精細、損傷更小,也更加安全。
完成該臺手術后,他們還為一位47歲的右肺毛玻璃樣病變患者成功實施3D手術。目前兩位患者恢復良好。今天,他們還將為一位患者進行3D手術治療。作為一名馳騁手術臺多年的微創外科專家,姜杰也忍不住感嘆,3D技術令他愛不釋手,有“找到知己”的感覺。
微創技術與世界同步
3D手術和機器人手術是目前微創外科界的兩大發展趨勢。姜杰認為,3D手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取代現今十分熱門的機器人手術。因為機器人的精準,3D技術也能夠達到,而且,由于3D手術的主體是醫生,一旦手術中出現突發狀況,醫生能夠第一時間及時應對,機器人則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
當然,3D手術也并非完美無缺。手術結束后,姜杰就向3D手術設備廠家提出,如果能將現有的0度鏡改良為30度鏡,則能進一步擴大手術視野、手術空間和手術適應癥。他的這一想法和廠家不謀而合。廠家當場表示,30度鏡已經研制成功,今年年底有望進入國內市場。
“做腔鏡微創手術,一定需要扎實的解剖知識基礎和嫻熟的開放手術技巧作為基礎,二者缺一不可。”身為廈門市胸心外科學會的領頭羊,姜杰自豪地表示,近年來,廈門的微創手術技術不斷進步,一直與世界同步。他透露,時機成熟時,第一醫院將盡快引進30度鏡3D設備,除了肺部腫瘤,3D技術還可用于食管腫瘤、縱膈腫瘤等胸腔鏡手術,以及普外科、婦產科、泌尿外科的腹腔鏡手術。屆時,廈門的胸心外科診治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肌肉血管仿佛觸手可及
7月23日上午,第一醫院手術室6號手術間,患者安靜地躺在手術床上,醫生們則齊刷刷地戴著黑色“墨鏡”。一臺特殊的肺癌根治手術正在緊張進行中。醫生們戴的不是普通墨鏡,而是能洞悉患者肺部細微結構的3D眼鏡。
手術由第一醫院院長、廈門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全國委員姜杰教授主刀。首先,他在患者胸部打了3個直徑1厘米至2厘米的小孔,插入3D攝像鏡頭和手術器械,患者胸腔內的圖像立即顯示在手術臺旁邊的屏幕上,通過3D眼鏡,極富立體感的畫面頓時呈現在眼前。“肌肉、血管、肺組織,都變成立體的,仿佛觸手可及,就像是鉆進了患者體內,相當震撼!”院長姜杰、胸外科主任于修義和手術團隊醫生們都滿是驚奇。
有人說,腔鏡微創手術對醫生來說就像是戴著鐐銬起舞。因為手術操作空間十分狹小,傳統的2D腔鏡下醫生沒法多角度觀察,一旦涉及血管縫合等精細操作時,方向、角度往往不易準確把握。“3D技術將患者體內的解剖結構十分立體地呈現出來,這是革命性的突破,一下子將醫生帶入了自由世界,空間、方向、角度等都能非常準確地判斷,醫生得以精準地完成各種復雜的手術操作。”于修義說。
外科專家愛不釋手
不久前,一位48歲的患者在第一醫院做胸部CT檢查時發現左肺下葉有個結節。此次借助3D技術,醫生們為其切除了病變的肺組織,病理檢查結果是早期肺癌。如果是傳統的2D腔鏡手術,切除肺組織時需要打釘,1個釘子就得花費3000元;現在憑借3D技術,切除時不必打釘,通過精細的縫合就能完成。人體的肺臟連接著很多血管,手術中血管的離斷、縫合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大出血。這次手術中,姜杰順利打開血管外面的鞘膜,實施了精準切除和縫合。而在以往,手術醫生根本沒法打開血管鞘,只能連同周圍的組織一同切除。相比之下,3D手術無疑更加精細、損傷更小,也更加安全。
完成該臺手術后,他們還為一位47歲的右肺毛玻璃樣病變患者成功實施3D手術。目前兩位患者恢復良好。今天,他們還將為一位患者進行3D手術治療。作為一名馳騁手術臺多年的微創外科專家,姜杰也忍不住感嘆,3D技術令他愛不釋手,有“找到知己”的感覺。
微創技術與世界同步
3D手術和機器人手術是目前微創外科界的兩大發展趨勢。姜杰認為,3D手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取代現今十分熱門的機器人手術。因為機器人的精準,3D技術也能夠達到,而且,由于3D手術的主體是醫生,一旦手術中出現突發狀況,醫生能夠第一時間及時應對,機器人則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
當然,3D手術也并非完美無缺。手術結束后,姜杰就向3D手術設備廠家提出,如果能將現有的0度鏡改良為30度鏡,則能進一步擴大手術視野、手術空間和手術適應癥。他的這一想法和廠家不謀而合。廠家當場表示,30度鏡已經研制成功,今年年底有望進入國內市場。
“做腔鏡微創手術,一定需要扎實的解剖知識基礎和嫻熟的開放手術技巧作為基礎,二者缺一不可。”身為廈門市胸心外科學會的領頭羊,姜杰自豪地表示,近年來,廈門的微創手術技術不斷進步,一直與世界同步。他透露,時機成熟時,第一醫院將盡快引進30度鏡3D設備,除了肺部腫瘤,3D技術還可用于食管腫瘤、縱膈腫瘤等胸腔鏡手術,以及普外科、婦產科、泌尿外科的腹腔鏡手術。屆時,廈門的胸心外科診治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下一篇: 江蘇省中醫院3D網絡虛擬醫院正式上線